台灣進入「無核時代」 但未來能源穩定度真的夠嗎?
台灣核三2號機在17日午夜停止運轉,正式退役,台灣正式進入無核時代。不過許多民眾仍擔心是否有缺電危機,非核家園又能維持多久?台灣社會對於續用核能爭議也持續不斷。
陳筱涵
台電核三廠2號機自1985年5月18日商轉,40年運轉執照17日到期,晚間安全停機。這也代表台灣最後一座運轉中的核電廠反應爐正式退役。逐步邁向目前執政黨民進黨自創黨以來即堅持的「非核武家園」理念。
台灣核能發電發展趨勢
台灣從1960年代開始發展核電,1971年蓋第一座核電廠,興建期間發生1973年石油危機,為確保能源供應,將核電廠列入十大建設。
目前全台灣共有四座核電廠,其中三座營運了數十年,核一、核二位在台灣北部,核三位在台灣南部。而核四則在興建期間因引起巨大爭議目前被封存。
2011年日本發生福島核事故,引發台灣20萬人上街反核,當時政府宣布核一、核二、核三不延役,核四封存。不過在2016年輪到民進黨執政時,則提出「2025非核家園」政策,讓現有三座核電廠在法定運作時限到期後直接除役。
台灣的核一、核二分別於2019年及2023年退役。核三廠的1號機於2024年七月退役,2號機也在日前停機。
1980年代是核能發電的高峰期,1985年台灣核能的發電量比曾經供應超過一半電力。隨著大型火力發電廠興建完工,1990年代以後,火力一直是發電主力,核電佔比降至30%左右,2001年起核電佔比已降到20%以下。
綜觀數十年來,台灣核能發電量佔比數大幅下降到目前核三2號機時僅剩3%。 2024年台灣電力結構燃氣和燃煤發電佔了將近80%,再生能源佔近12%。
台灣民眾的缺電焦慮
台電發言人在2號機停機後表示,供電情況正常穩定,跟有核電時沒有差異。電力來源有太陽能供電、瓦斯燃煤、水力風力發電等,大家不用擔心。
然而,外界開始質疑,無核首夜,火力發電全開,髒空氣將成為常態。台電則回應,晚間沒有太陽能發電,燃煤燃氣的比重會提高,原本就是如此。
不過,隨著減碳趨勢及半導體產業發展,未來能源穩定度變得更加關鍵。有民調指出台灣民眾現有六至七成支持使用核能,甚至民進黨支持者也不再堅定反核。
更有許多民眾擔憂,夏季將來臨,家家戶戶開冷氣,電力可能不夠用。面對這樣的擔憂,行政院長卓榮泰表示,無核家園用電無虞,未來將有系統性的向國人解釋各種能源措施。
台灣社團對於續用核能爭議
面對全島邁入「無核狀態」,台灣社會對於續用核能展開激烈討論。國民黨首先批評批,無核將導致用電成本飆升、供電不穩,全民將因此多繳上千億元電費。並稱若能延役核電,每年最多可省下1,600億元,這筆錢可用於國防、健保與勞保。
同時國民黨也抨擊民進黨政府堅持廢核,卻沒有完整替代方案,導致發電結構更加仰賴天然氣與燃煤,碳排增加、空污風險升高,也將損害AI產業用電穩定性與台灣競爭力。
立法院會也在20日透過人民黨團於4月提出的重啟核三公投案。民眾黨表示,這是基於3個核心原則,第一是尊重專業評估,第二是保障能源穩定,第三是落實民主參與。
另外,隨著台灣用電需求持續成長,產業界對核能的倡議也更為頻繁。根據BBC報導,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童賢於立法院發言,指AI晶片製造發展讓台灣用電量大增,核電不排碳、發電成本比天然氣便宜。全國工業總會也曾向賴清德總統呼籲,核能是可考慮選擇。
報導也提到,美國在台協會處長谷立言今年兩度受訪談論核能議題。他表示,因應台灣AI服務器資料中心及半導體晶圓廠的能源需求,美國能提供台灣各種能源解決方案,包含核能。
且美國可協助引進既有技術與新興技術,例如小型模組化反應爐,協助台灣解決核廢料儲存問題。
報導分析美國期待台灣擁有核電,以避免戰爭時能源被封鎖的風險,強化自我防衛韌性。美國在台協會的公開言論,是對民進黨政府軟性施壓的極致。
至於核三究竟會不會重啟,賴清德總統在就職週年演說提到,重啟程序有2個必須,包括核安會必須訂定子法,即安全審查程序辦法,以及台電必須依照核安會的辦法,進行自主安全檢查,評出有無重啟的安全條件、期程,及成本效益。
他進一步提到,政府會基於核安無虞、核廢有解、社會共識3個原則,面對全球氣候變遷、地緣政治威脅,及國際經貿體係等,負責任地審慎以對。針對新式核能的技術問題則尚待研究,政府將視未來情況再做決定。
【轉載自法國廣播電台】21/05/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