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猴新聞網

AKAU NEWS

指台灣做不到國防預算占GDP10% 酈英傑:專注這不務實

賴政府上台後中國軍演不斷已成新常態背後究竟有何盤算?

自總統賴清德上任後,兩岸緊張情勢不斷上升,共軍可說已是常態性的以包圍台灣形式擾台。中國最近一次的軍事演練則是在4月1日,中國表示為遏止台獨勢力,在台週邊展開聯合軍事演訓。究竟中國頻繁軍演的原因為何?台灣政府與民眾又是如何反應?國際如何看待中國這次的軍演?

陳筱涵***台北
中國共軍在4月1日對台進行最新的軍演,組織陸軍、海軍、空軍、火箭軍等兵力,在台灣週邊組織艦機「多向抵近台島」,展開聯合演訓。與先前的「聯合利劍」軍演不同,這次演習並無公佈代號。台灣國防部指出,中國一共派出71架軍機、21艘軍艦和4艘海警船在台海周邊與西太平洋進行操演。

4月2日中國再度針對台灣海峽中部、南部相關海域進行軍演,代號為「海峽雷霆-2025A」。

中國國台辦表示,這次軍演是對台灣將中國界定為「境外敵對勢力」和新頒布的17項策略的嚴厲懲戒,為的是要遏止台獨勢力。

賴清德總統上任後,中共軍演頻率與規模不斷擴張

事實上,自賴清德總統上任後,兩岸緊張情勢不斷上升,共軍可說是常態性的以包圍台灣形式擾台。

賴清德總統於2024年5月20日正式上台。在就職演說中賴清德總統強調,中台兩國互不隸屬。並提新兩國論,其陳述也引發中共面強烈反應。

中國於是在5月23至24日在台海周邊展開「聯合利劍—2024A」軍演。並表示這是對台獨分裂勢力的強力懲戒,對外部勢力干涉挑釁的嚴重警告。

同年10月10日賴清德總統發表上任後首場國慶演說時再度重申,中台兩國互不隸屬,且民主自由在台灣這塊土地上成長茁壯,中華人民共和國無權代表台灣。

這也再度引發中國不滿,在雙十國慶演說四天后,於14日宣布進行「聯合利劍-2024B」軍演,並組織戰區陸軍、海軍、空軍、火箭軍等兵力,範圍涵蓋整個台灣。

中國如此頻繁軍演背後原因究竟是什麼?

根據紐約時報報導,中國大規模環台軍演旨在展示它有能力阻斷台灣的食品和燃料供應,封鎖協防颱灣的美國及其盟友可能會使用的海空通道。透過演習,中國同時也在改進涉及不同軍種、海警部門和火箭部隊的協調能力。

另外,賴清德總統上台後,中國正在將這些大規模的軍事和海警活動正常化。並讓中國對台灣的軍事箝制形成新常態,製造讓台灣每天都能感受到的壓力。更重要的是消磨台灣國防力量,增加在不打仗的情況下投降的動機。

然而,衛報報導引述分析家指出,中國在4月最新一次的軍演可能還有另一個目標,那就是美國。中國想要藉此向川普政府傳達台灣總統賴清德是個麻煩製造者。

針對最新的軍演,台灣政府與民眾如何反應?

中國4月1日於早上7點30分宣布啟動無代號軍演後,台灣國防部隨即在早上9點成立應變中心,由參謀長主持召開情勢研析及戰備應處指導會議。讓三軍部隊保持高度戒備,並掌握中共海警船及海空軍動態。另外,國軍也在軍演後持續以立即備戰操演應對,並運用任務機、軍艦與岸置飛彈系統嚴密監控。

至於不少人擔憂共軍是否將突襲轉戰,國民黨立委陳玉珍更提醒國防部要注意共軍是否會「由演轉戰」。對此,國防部前視察盧德允則表示,面對中共軍演真正要擔心的是中國所採行的滴水穿石策略,國軍戰力正在每天不斷遭受持續消耗,時間對台灣極度不利。

而中國近幾年來的軍演恫嚇,幾次的民調都顯示,台灣民眾似乎都很無感。國防安全研究院在2024年的調查也顯示,超過6成的台灣人不相信中國會在5年內攻台。

不過,針對最新一次的軍演,近期有網路以「共軍在台週邊演訓,你是否會擔心?」為題發起民調,仍有超過過半55.7%的人對解放軍軍演感到擔心。

國際如何看待中國4月1日的軍演?

針對4月1日中國發動的最新軍演,除了美國與歐盟,英、日、韓等多國都主動表態關切。美國國務院表示中國沒有正當理由在台灣附近進行不負責任的威脅和軍事施壓行動。中國不斷升級的軍事恐嚇手段只會加劇緊張局勢,破壞兩岸和平穩定。美國將持續支持台灣。

歐盟對外事務部也針對軍演發布聲明,指出中國的作為已升高台海緊張情勢,並反對任何以武力或脅迫片面改變現狀的行徑,呼籲各方保持克制,應透過兩岸對話加以解決。

就連G7外長也發表聯合聲明,關切中共對台軍演的挑釁行為,並反對訴諸武力破壞和平。


                        【轉載自法國廣播電台】 09/04/2025

指台灣做不到國防預算占GDP10% 酈英傑:專注這不務實

面對中國大陸的威脅,美方要求台灣增加國防預算占GDP的10%,美國在台協會(AIT)前處長酈英傑認為,台灣不可能達到10%,「那不務實」(that’s not realistic);美國國防部前亞太事務首席副助理部長、前駐緬甸大使米德偉(Derek Mitchell)則呼籲,美方也必須強化軍事工業,解決未能交付的訂單(backlog)。
https://udn.com/news/story/6813/8667297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