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終報道:立法院歲末亂象 台灣民主憲政的危局明年可有解?
2024年最後的一個月,台灣這個被稱為「充滿活力」(vibrant)的民主國家也再一次面臨自己的民主危機。過去的一個月里,法國和德國政府相繼崩潰,而韓國則經歷了令人驚訝的六小時戒嚴鬧劇,導致總統尹錫悅遭到彈劾。此刻全球動蕩不安,台灣或也無法倖免,走向新的「憲政時刻」。
↑圖上說明:台灣立法院昨(12/20)天院會三讀通過由藍白提案的《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憲法訴訟法》、《財政收支畫分法》三項修正案。
就在上周,在立法院擁有多數席次的藍白陣營(國民黨加民眾黨)強行通過限制人民的罷免權以及癱瘓台灣大法官和壓縮國防預算三項法案。半年前才針對國民黨類似的越權行為上街頭的人群被迫再次上街。
在野聯盟推動的法案觸及了台灣民主制度的核心,也就是政治權力應該如何被分配與監督。換句話說,這是關乎國家的憲政的問題。
據智庫《美國台灣觀測站》學者葉介庭本月24日登於台灣網媒上報的分析指出,耶魯法學院的阿克曼(Bruce Ackerman)首次提出「憲政時刻」這一術語,描述國家對其憲法進行高度公共參與和辯論的時期。他的理論最初指的是即使在沒有正式修改憲法文本的情況下,社會也會對民主制度進行根本性的改變。隨着時間的推移,這一術語已被用來描述當國家面臨尖銳且關乎生存的衝突時,日常政治運作已不足以解決問題的情況。
該分析寫道,這正是台灣目前所經歷的情形。
據葉介庭回顧:台灣的成文憲法,即1947年制定的《中華民國憲法》,最初因蔣介石的戒嚴而被凍結直到1990年,台灣的第一次「憲政時刻」才隨着野百合運動而展開。新上任的總統李登輝沒有選擇派兵鎮壓,而是與學生領袖會面,促成了一系列的修憲,建立起台灣今日的民主制度。
這一改革過程在國際政治學者眼中被視為「和平」,然而,這一非凡的成就實際上是多輪各黨各派系間妥協的結果,以破散、漸進的方式逐步累積成台灣現行的憲政體制。2004年,伴隨着立法院席次被大幅減半,憲法修正程序本身也被改為必須經由全國性公民投票最終同意。根據大多數專家的看法,這一門坎的高度使得憲法實際上變得無法修訂。隨着這一變化,台灣第一次的「憲政時刻」正式告一段落。
○台灣下一個憲政時刻
自2004年最後一次憲法修正結束以來,接下來即將到來的憲政時刻已醞釀了20年之久。
在過去的20年裡,台灣發生了幾次大型抗議活動,直接指向台灣的憲政秩序本身。2004年,反對時任總統陳水扁的群眾聚集抗議選舉結果;2014年的太陽花運動則佔領了立法院近一個月,抗議國民黨濫用立法程序強行通過與中國的貿易協議。今年,針對國民黨提出擴大立法權的提案已經爆發了兩次類似的抗議活動,包括現在的這一場。
當然,目前台灣的憲法仍然提供了一些工具,讓雙方可以制衡對方:行政院可在總統核可後對窒礙難行的法案提複議,總統可能可以以立法程序有缺陷為由不公布三讀後的法案,或者憲法法院可以在爭議法案的合憲性受到挑戰時下暫時處分。
然而,葉介庭認為,更根本的問題在於,總統、行政院長與立法院之間的政治權力應如何分配與制衡,從未被完整地考慮過。無論是太陽花運動,還是今年的「青鳥行動」,都圍繞着立法院是否越權、總統是否權力過大,或者行政院長與立法院究竟如何通過不信任投票與提前大選來互相制衡等基本問題。實質上,正是因為這些問題從未得到充分解決,國民黨才得以推動這些對憲政秩序極為離譜的提案。
○民主的紛爭,要用更大的民主來解決
更值得警惕的是,在台灣政治分化愈來愈嚴重的趨勢下,朝野政黨有可能再度為政黨之私而不顧國家利益、犧牲民主基本原則。
再者,考慮到民進黨在立法院是少數黨,加上修憲文本近乎不可能跨越的高門坎,台灣在可見的未來進行正式的憲法修正依然不太可能。
依葉介庭諫言,執政的民進黨應採取主動進攻的策略。總統賴清德應正式承認當前「憲政時刻」正在待發,並宣布其意圖與全國民眾共同討論整體憲政體制的決心。
賴清德曾於21日在臉書發文說,執政團隊會團結一心,守護得來不易的民主自由憲政制度。民主的紛爭,要用更大的民主來解決。未來,希望大家一起彙聚更大的力量,守護民主台灣。
總而言之,台灣的這些憲政問題之所以更加迫切,是因為憲法的程序與制衡機制是台灣用來決定其最根本問題——即其身份認同與對中國政策——的基本過程。如果憲法陷入僵局,台灣對中國的立場也將陷入僵局,這對於區域與全球的局勢更有着深遠的影響。
【轉載自法國廣播電台】 25/1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