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退役艦長珠海航展稱「中國強」退役軍官成中共內宣利器引發台灣國安隱憂
林乃絹***臺北-
台灣退休少校呂禮詩近日在中國珠海航展上接受中國官媒採訪時,公開稱希望台灣「看到中國有多強」。這番言論在中國社群媒體上引發熱議並登上熱搜,激起輿論的強烈共鳴。然而,他的軍職背景在台灣引發爭議,部分學者指出,「台灣退休軍官」成為中共瞄準的意見領袖,其軍事專業背景和「愛國」形像不僅影響中國國內輿論,還可以藉助台灣的言論自由環境協助中國對外宣傳。
中國國際航空航太博覽會11月12日在珠海開幕,台灣海軍前新江艦艦長、海軍官校軍事學科部教官呂禮詩受邀出席。他在接受央視採訪時稱,「無論是運油-20還是紅旗-19,都是像徵現在可以飛得更遠、攔截的高度更高,我也想一起分享,我們中國有多強。」隨後,中國官媒《澎湃新聞》也引述呂禮詩的說法,強調“航展可以看到我們中國不僅站起來,而且強起來,中國一個都不能少。”
央視在官方微博發出「讓台灣同胞知道我們中國有多強」話題,登上熱搜第二名,閱讀量已逾3800萬。
北京軍事部落客「空中礪劍」回應「有人睡醒了,有人在裝睡不願醒。…敗家子們該睜眼看看現在中國的軍事實力有多強了。」廣東時事部落客「評點一哥」讚揚「這次航展讓台灣同胞深切感受到大陸軍事科技發展的高度,也拉近了兩岸人民心靈的距離。自內心的自豪與激動,一脈相承的情懷是溶在我們這個民族的骨子裡的」。
「台灣退役軍官」有助中國內宣
據不願具名的知情人士向美國之音透露,呂禮詩此次訪中是受中國東南衛視之邀,以媒體人身分參與珠海航展。
位於台北的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政策分析員劉姝廷認為,呂禮詩作為台灣退役軍官,在中國的內宣操作中具有特殊的輿論影響力,因為他既是作家、時事評論者,且常在媒體露面,其退休少校和前艦長身分賦予其言論更強的權威性,中共還能利用他的軍人形象傳達國族情感。
劉姝廷告訴美國之音:「軍事專業的形象、身份的敏感度、以及他可能處理過台灣軍方機敏資料這些的背景,這位退役軍官他發表說’有圖有真相’,民眾可能會加深就對這句話的可信度。具備更多的情緒影響感染力。
劉姝廷表示,中共的宣傳策略愈發注重“精準傳播”,藉由具備特定身份的人物來影響目標群體,尤其是透過退伍軍人對中國內地民眾強化愛國情緒。
她補充道,目前中國內部面臨政經問題和社會壓力,呂禮詩的言論在中國既能支持部分民眾的「武統」心態,又能為中共的內部宣傳提供支持,一旦此類宣傳策略在微博上累積流量並外溢到台灣社群媒體,中共可能會加大類似手段的使用,以在台灣社群平台上形成疊加效應。
劉姝廷強調,應持續關注中國模糊的「灰色地帶」策略對台灣國安的影響,尤其透過退休軍官操作言論的手法,除了涉及台灣法制層面,對台灣社會而言,因言論涉及中國軍力強大和對中國國力的讚嘆,對部分台灣民眾具有恫嚇效果;同時對於長期去追蹤他的受眾,則加強對中國的嚮往,甚至可能對台灣軍人也會造成傷害。
中國對台灣軍人的「心理戰」?
台灣民進黨立委沈伯洋則認為,這種操作實際上是一種“心理戰”,意在影響台灣軍人的信念,尤其是透過退休軍官來傳達對中國的認同。但他也指出,這種行為已對台灣國安構成潛在威脅,應視為「外患行為」。
沈伯洋表示,中國持續積極接觸台灣退休將領,根據統計台灣現役軍人被滲透簽署投降協議或戰時行動的案件,有90%以上都是透過退伍軍人接觸現役軍人,目前已知逾20-30個案件都是中國系統性地操作。
沈伯洋強調,台灣保障一般民眾的言論自由,但退休軍人應受到規範,因此,他在台灣立法院已提出修法草案,針對特別身份者包含政黨代表、退休軍警,若親赴中國且散佈統戰言論或通敵行為,台灣法律應規範處罰。
沈伯洋對美國之音說:「我們很明確的知道他都有去中國,然後他也去發表這些統戰的言論,但是問題是我們原來的條文只規定到’少將’以上,他(呂禮詩)是少校,所以官階上我們規範不到他。
台灣國安局長蔡明彥11月13日在立法院備詢時表示,呂禮詩言行確實不妥當,也可能淪為中共相關認知作戰操作的主要訴求。言論雖屬個人行為,但實際已對國家尊嚴造成傷害,已要求落實屆退官兵宣導,提醒應謹言慎行。
台灣陸委會發言人梁文傑11月14日也在例行記者會表示,珠海航展展出的武器可能用於攻台,「當過海軍艦長的呂禮詩言行怎麼對得起他昔日帶過的弟兄? 」
根據《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條例》規定,曾任國防、外交、大陸事務或國安相關機關之政務副首長或少將以上人員、或情報機關首長,不得參與大陸黨務、軍事、行政或具有政治性機關、團體所舉辦的慶典或活動,而有妨害國家尊嚴行為。
事實上,台灣退役少將臧幼俠8月因赴香港出席“全球華僑華人促進中國和平統一大會”,起立聆聽中國國歌,遭台灣國防部停領75%月退俸五年。但呂禮詩是少校退伍,不適用剝奪月退、註銷獎章等處罰。
目前人在珠海的呂禮詩星期四(11月14日)接受台媒TVBS採訪時回應,“台灣沒有任何一個人需要為自己的認同道歉,我今天提的不是認同的問題,而是事實。”呂禮詩未回應美國之音請求置評的邀請。
【轉載自美國之音】2024年1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