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猴新聞網

AKAU NEWS

世衛未邀台灣“台灣與世衛同在”宣傳車仍現身日內瓦

未受邀參與WHA 衛福部次長李麗芬率團參與交流活動

第75屆世界衛生大會(WHA)5月22日於瑞士日內瓦召開,衛福部對世界衛生組織(WHO)因政治干擾,至今仍未邀我出席深表遺憾與不滿。健康是基本人權、普世價值,衛福部政務次長李麗芬將率團赴日內瓦,以行動積極表達國際衛生合作,才是有效抗疫的唯一途徑,呼籲WHO正視台灣2350萬人的健康權益,以及各國與國際醫衛團體的共同訴求,邀請台灣以觀察員身分出席WHA。
https://udn.com/news/story/6656/6325547

世衛未邀台灣“台灣與世衛同在”宣傳車仍現身日內瓦

肖曼
第75屆世衛大會(WHA)將於5月22日開幕,儘管有美歐多個國家的強烈呼籲,世衛組織(WHO)仍然拒絕邀請台灣以觀察員身份參與。台灣5月19日對此表達強烈不滿和遺憾。未受邀的台灣人不洩氣,以藍色創意宣傳電車現身日內瓦街頭。

台灣外交部星期四發表聲明,對世衛“深表不滿與遺憾”。聲明說,此次世衛大會是2020年全球爆發武漢肺炎(COVID-19)疫情后,首次恢復以實體方式舉行。但至19日,世衛仍未回應各界籲促總幹事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邀請台灣參與的訴求。

聲明批評世衛未能“秉持中立、專業原則”,一再忽視台灣參與世衛組織及世衛大會的必要性與急迫性,以及國際社會廣泛聲援台灣的堅定立場。

台灣外交部的聲明還感謝具有WHO會員國身份的13個友邦已向世衛秘書處提案“邀請台灣以觀察員身份參與世界衛生大會”,並要求以“補充項目”(supplementary item)列入本屆世衛大會的議程。

台灣表示,為展現台灣爭取參與世衛大會的決心,將籌組由衛生官員率領的“世衛行動團”赴日內瓦,與各國代表團就對抗疫情等全球公共衛生事務進行交流。

聲明還說,台灣外交部與衛福部將持續與友邦及理念相近國家密切合作,全力爭取參與世衛組織及世衛大會,以維護國人的健康安全及福祉。

眾所周知, 在台灣前總統馬英九主政期間,由於兩岸都接受“一中各表”的所謂“九二共識”,台海關係相對緩和,北京曾默許台灣連續幾年以觀察員身份出席世衛大會。但蔡英文總統2016年主政以來,由於不承認“九二共識”而被北京認定為奉行“台獨”路線,台灣出席世衛大會的訴求一直遭到百般阻撓。

台灣有意義參與世界衛生大會的路程仍然困難重重,但台灣政府和民間不會放棄努力。據中央社報導:在第75屆世界衛生大會周日即將在瑞士日內瓦登場前,印著台灣藍鵲與“台灣與世界衛生組織(WHO)同在”的藍色電車在日內瓦街頭悄悄現身,展現台灣推動加入WHO的宣傳巧思。

駐瑞士台北經濟文化代表團日內瓦辦事處在臉書貼出台灣藍鵲電車行駛在日內瓦街頭的影片,貼文指出,“台灣藍鵲飛到日內瓦?印著台灣藍鵲的電車出現囉!”影片透過電車前駛的意象,搭配文字強調“台灣在爭取加入WHO的路程將持續向前”。

貼文指出,接下來兩週,請大家在日內瓦街頭欣賞這輛藍鵲電車,也歡迎在日內瓦的民眾和它合影貼在留言區,一起支持台灣爭取參與WHO。

今年國際間要求世衛邀請台灣以觀察員身份出席世衛大會的呼聲更多更響亮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5月18日發表聲明,強烈呼籲世衛組織邀請台灣以觀察員身份出席世衛大會。拜登總統5月13日將國會通過的一項決議簽署成法律,要求布林肯國務卿制定有效的策略,幫助恢復台灣在世界衛生大會的觀察員席位。

5月12至14日在德國舉行的七國集團外長會議發布的聯合公報再度強調台海和平穩定的重要性,鼓勵和平解決兩岸爭端,並支持台灣有意義參與WHA及WHO的技術會議。

德國國會5月19日也通過朝野聯手提出的決議,要求政府致力讓台灣以觀察員身分參與世衛大會。決議指出,疫情初期台灣就表示願協助國際社會,捐贈口罩、呼吸器和疫苗,對全球抗疫貢獻良多,並捐贈醫療物資給陷入危機的烏克蘭。

決議要求德國政府,致力讓台灣衛生部和衛生機構的代表以觀察員身分重新參加世衛大會及世衛其它的會議和活動,並定期向國會報告台灣參與世衛的進度。

有分析認為:朝野政黨對特定議題有共識,在國會聯手推動決議,指示政府在外交上有所作為,在德國政壇並不常見。這份挺台決議由德國主要政黨一起提出,反映政壇對台灣的重視。

德國自民黨團外交政策發言人雷希特(Ulrich Lechte)告訴德國“世界報”(Die Welt),全球的健康問題和抗疫不應該是北京政治權力遊戲的場域。

                         【轉載自法國廣播電台】19/05/2022

蕭美琴:美國支持訊號強烈 挺台參與世衛國家增加

世界衛生大會(WHA)22日登場,13國提案支持台灣與會。駐美代表蕭美琴今天表示,美國強烈支持台灣參與WHA訊號明確,也積極幫台灣進洽,願意支持與關心台灣的國家增加當中。
https://udn.com/news/story/6656/6326815?from=udn-ch1_breaknews-1-0-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