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教育志業的情長歲月」(七)
一群73歲的老學生沒忘記他們84歲的老老師
↑圖上說明: 50多年前萬丹國中禮堂邊的代用教室屬距離辦公室遙遠屬邊疆地區(萬丹國中校史館堤供)
在58年從縣潮(現今的潮州國中)轉任萬丹初中後,一呆就是15多年,在改制為國中之後也就不願當導師成為專任老師所以上課節數調高為22節,縱使沒當導師認真教學的態度也未曾改變過、我除了上國文課外其他較為專業的屬地理科課程,不管參雜其他自己所不喜歡的課仍然還是受到學生們的歡迎–其中被安排童子軍科還是逆來順受沒發過任何的牢騷,也照樣的認真備課、上課。

上國文課是我的專業,那上地理課呢?除了一般人較熟悉形狀的台灣、中國、世界這3部分要拿掛圖之外其他地區似乎都不拿掛圖,只拿白、紅、藍、黃、棕的粉筆把要上的地區的形狀畫出來,邊上課邊畫圖再加點趣聞就夠50分鐘的課。好處是學生不知道我所畫的圖形準不準確,但他們聽的津津有味不會打瞌睡!
為此;也被當時的李善昌校長指派「演示」教學一次。換校長之後也演示過2次,或許演示的課程是韓國,我要求輔助教材是:高麗參、蘋果、梨子,總務主任可能認為「成本過高」,上完課後又不能當標本也不能像第一次那樣都獎賞我。當時的老師薪水月領870元,那些輔助教材就要花掉近400元,之後或許開銷大所以再也沒要我再行「演示」了。

其實吹噓這些沒意義,步入正題吧,就是我怪老與學生的互動,初到萬丹初中時似乎校長要考驗我的能耐,他派我去當1年10班的導師,這班55位學生幾乎是「特殊」的學生,他們前一年不好好讀書「爬不上樓梯」而留下來的學生,當時的國小學生是要參加聯考成績優異的才能分發到前身為屏東市立的三中學–萬丹初中來,這些學生他們根本不笨而是不懂讀書的方法,經強迫降完旗後全部留在教室自修,遇有困難不管哪一科就拿課本來問,我都會一一解答。或許我的舉動有點「黑卒仔吃過河」或許是我的英語發音不準「惹火」了英語老師,家住烏龍的朱老師與我同鄉,他是我班的英語老師也每禮拜固定一天來班級陪伴學生自習。
第2年擔任「次等班」2年5班班導,這班教室在「偏遠地區也就是「天高皇帝遠」的禮堂旁邊,遠離辦公室,中午他們吵吵鬧鬧根本不午睡,我於是就不按照選舉程序直接指定洪姓學生當班長(他兒子是現任議員)及一位李姓學生當風紀股長 (現任校友會長)共同維持班級秩序,把不守規矩的同學名字登記來,降完旗後罰掃地,終究「平定了亂局」。
第3年擔任3年3班的班導,這一班是全校唯一的男女混合班,剛開始時座位安排男女「楚漢河界」但早上桌子還排得非常整齊、但到下午兩岸越拉越遠,可說教室非常不整齊,那裡會知道到了第2學期有點反常!男女座位反而越拉越近?

有次自習課訓導處(學務處)通知我說你們那班有男女學生跑去操場邊的甘蔗園,我即刻跑去尋找,但台糖的甘蔗園有幾十甲大,根本無法去找到,於是回教室點名,奇怪的是全員到齊?!甘蔗園的小插曲雖年紀雖已大,但迄今仍未忘懷。
在今年3月上旬有天我的學生校友會會長那位來電說是他們住在屏東的同學要聚餐,希望我能参加,他的盛情不好意思回絕,他說已聯絡一位在國外發展事業有成的王同學來接送我,聞言很是高興,翌日他如約的開車前來接我。
在他豪華轎車內我就一直憶起往事,除了要了解甘蔗園的真相外還要向一位蔡姓學生「催討」一百元的汽油錢?……………
以前曠課3天按規定要退學,這位蔡姓學生已曠課2天,若再一天不來上課就要按規定被退學,為此;我就做了緊急的家訪,到他家裡與家長深談,家長對我說,他的〔農田很多,孩子也多,若沒有一個來頂他的工作,將來他的農田誰來頂?〕我說,蔡代表你在地方上是位有頭有臉的代表又是農會理事是有地位又有錢的人,孩子不念書沒人會取笑他反而你會被———-。一番話後,我就說明天早上到府上來載他上學。
一星期過後,我認為天天載他也不是辦法,於是指定蔡姓學生當班長,那個年代上下課都要喊口令、升降旗都要帶隊到操場,從此之後;他求學之路就非常的順利,高中畢業之後順利考上警大,後來當過分駐所長、刑事隊長,如此的要向他要一百元的汽油錢不過分吧!
餐會中,有對夫妻兩人以前都在我那班,我問簡姓學生說當年跑到甘蔗園的是不是他俩?其他的同學異口同聲說不是,是位楊姓的同學現今在東部創業有成的建築商,這次叁加學生的聚餐算是「開心」又有「收穫」。
當晚回高雄後興致勃勃地打電話給「欠我」汽油錢的蔡同學,因為學生時代他是班長又是有辦案技巧的警察人員,我就把躲到甘蔗園的那對同學是誰? 他也證實是楊同學,我還告訴他我要「討」一百元的汽油錢,他聞言哈哈大笑的說他會還我的。
看到以前教過的學生如今事業有成、家庭美滿幸福、憶起這些美好的往事,當老師榮耀感比起我曾在4家報社(台時、民眾、太平洋及台灣新聞報)當總編輯更具有意義,當夜含著微笑踏入夢鄉。
憶起往事若有來生我絕不會再放棄「百年樹人」的教育工作。
———————————————
【附錄供參考】
現今各國教學現場古今的差距
2023年12月由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主辦的「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2022」(PISA 2022),針對數學、科學與閱讀,共81個國家及經濟體參與,「PISA」測驗結果出爐,近年來OECD國家一致性的平均退步,曾經創造教育奇蹟,以優異的 PISA 成績引領「教育參觀旅遊」旋風驚豔全球的芬蘭,令人不解的自2016新課綱實施後,測驗分數反連年下滑,且幅度遠高於平均值,尤是數學成績,跟2006年相比,芬蘭的數學成績下降了64分,該年數學表現不佳的學生比例只有7%,但現在卻高達了25%,芬蘭國家教育局直言:「這個情況非常令人擔憂」,所幸台灣逆勢成長且均優於OECD平均,但M型化分布愈趨明顯為其後患隱憂。
為此,芬蘭特意向愛沙尼亞取經,以教育工作者與赫爾辛基日報、YLE 公共電視台的媒體記者組了「教育參訪團」,實際走訪愛沙尼亞教學現場,結果發現,愛沙尼亞成功的原因:教師的自主權、數位工具的低使用率等,愛沙尼亞第一線教師普遍認為使用數位工具並不會顯著提升教學成效除了科技相關的課程以外,數位工具在一般的課堂上出現的時間頗低,主要仍是依靠手記筆記本,而聽講以及動手抄寫反倒提升學生學習時的專注力,教學過程大量的使用板書。

更認為閱讀的重要性不會因為數位工具的產生而降低,更是任何學習的基礎,再者閱讀與數學的成績彼此也有正相關,因特地將閱讀獨立成為一門學科。
社會氛圍依舊保持著教育可以改變未來的理念,對老師的尊重也高於歐洲其他的國家,相對著教室的教學顯得尤其傳統,認為不應太早由學童承擔學習的責任,教學及班級經營堅持以老師扮演主導的角色,另外在課堂上的秩序規矩優於相對吵雜的芬蘭課堂。
芬蘭的教育現場: 節制「數位資源」(即智慧型手機),在校禁用手機及增加學習時數,嘗試即刻止損,教師們疾呼在2016新課綱實施後有太多的紙本報告及成果讓他們無法全心專注在教學,更沒有足夠支持系統的「融合教育」政策使得班級混亂,及許多老師們反應沒有時間進行足夠的基礎知識教學,「現象本位學習」反而造成了學習的不扎實,校園暴力和暴力行為日趨惡化。
芬蘭的他山石,台灣必得引為鑑。該份報告內容與我國近來教育現場相關的狀況不謀而合且日益嚴重,箇中原因應是東方民族的台灣與歐美最大不同,習慣投入家庭資源強化或弭補學校教育闕漏處,另過往攢積的教育紅利庇蔭,使得「PISA」測驗M型化,假象的平均分數。今天台灣的教育最需要的不是硬體設備,也不是經費的問題,而是愛、關懷、信任、同情與了解的消逝。
簡言之,真心陪伴並且必須盡可能累積足夠的生命閱歷及經驗,否則是無法看見孩子頭頂不同的光,投入時間耐心細心摸索孩子所處的家庭背景與環境連結,用心理解孩子可能面臨的無助困境,公正公平的老師對待每個學生一視同仁,不偏不倚地呵護每個孩子。
反其道取而代之的卻是是商業化、職業化、工業化(流水複製)、形式化,更有「不進修、不退休、不害羞」三不政策。不經懷念起過往求學的恩師們,試想以他們當時的方式投入致如今的教育現場,會有怎樣的火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