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猴新聞網

AKAU NEWS

一百五十年前的大願

一百五十年前的大願

中國第一代學留生被派至美國學習,今年逢一百五十周年。這個計畫的發起者是中國第一個取得美國學位的人──容閎。他有感於培育未來人才,才能強國,不被帝國主義欺負。因此在美國完成學業後熱血返回中國,不斷勸曾國藩同意派公費小留學生到美國,以十五年為期,真正學好歐美科學與軍事新知。

容閎,是廣東香山澳鄉下地方的孩子(與孫中山同鄉),因緣際會留學美國,學習進步科學與知識,就以教育中國未來的孩子,培養未來的人才為已任,推動了第一代留學生。他們在一八七二年從上海出發。

那些平均年齡十二歲的孩童,是經各地特別挑選出來的。但其實,頗多是廣東、福建、江浙一帶窮苦人家的孩子。他們的父母,敢讓孩子離開原本以科舉為升遷、做官、進取的人生道路,走上留學異國的道途,那是何等勇敢的氣魄。而這些孩子,要飄洋過海到美國,僅是坐船,就要一百五十幾天。

他們曾留下當年離開中國時拍的照片。小小的身軀,個個長袍馬褂,戴一頂小瓜皮帽,留一條辮子。到了美國之後,被送到不同的地方,去寄宿學習美語、美式生活,穿上西式制服,去學校上課,去吃沒有白米飯的三餐,去打未曾見過的球類,去學騎馬,不再是一個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文弱書生,而是要德智體群並重的外國教育下的孩童。還要上音樂課,學鋼琴、手風琴。這樣的生活,讓一個從大清帝國封建下出去的孩子去應付,是多麼艱難啊!

在容閎的筆下,他們蒼白的臉,變得紅潤起來,瘦弱的身體,變得高壯起來。他們學機械、物理、數學、地理,這一切新知讓他們成為新思惟的人。於是他們漸漸不再像原來清朝傳統教育下的中國人,而是有新思想、新技能的青年。他們更了不起的是懷著救國救民的大夢,想學好了知識,回來報效國家,讓國民不再受到帝國主義的欺負。

可惜的是,清朝沒有讓他們學完整個十五年的課程,大約九年後,清朝派去美國考察留學生的官員,就以學生的行為已西化,不符合中國要求,甚至他們學會了彈鋼琴都是一種過錯,最後一百多名學生全數被召回。可惜了這些學生,此時都正是在大學階段,距離畢業不過一兩年的時間而己。最後只有幾個想完成最學業的,自費留了下來。

以扶持幼童,做為學習西方文明種子,培育未來中國人才的偉大計畫,就這樣半途而廢,多麼令人心痛。後來,這些留學生出了「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清華大學最早的校長唐國安、中華民國第一位總理唐紹儀……。如果能再斷續下去,會不會甲午戰爭的時候,中國有更強的現代化戰爭觀念,有更好的武器製造能力,有更強大的船艦與操作管理官員,讓甲午戰爭不會失敗呢?甲午未敗,台灣怎麼會割讓,而留下無窮的歷史遺恨!

想想一百五十年前,那些心懷救國壯志的十二歲孩童,坐在遠洋大船上,走向未知,懷抱夢想,仍讓人熱血沸騰。然而那救國救民的願望完成了嗎?活在二十一世紀的我們,不禁為之沉思。

                 【轉載自人間福報】2022.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