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猴新聞網

AKAU NEWS

中國式現代化的補課

中國式現代化的補課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二十大報告中,再度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此一說法早在半年前對省級幹部的講話中已論述,並列為所有幹部必須學習的文件。雖然有些國際媒體批評「中國式現代化」是大雜燴、新瓶裝舊酒,但平心而論,這是想總結中國百年歷史的一個理論與實踐的努力。

所謂「現代化理論」,一直是由歐美學界所主導。它的論述基礎建立在歐洲資本主義化的過程。即圈地運動、生產集中,蒸氣機帶動工業革命,二十世紀的資訊革命,以及現正進行中的人工智能生產。這四個主要的現代化進程,歐洲是從十五世紀啟蒙運動即開始著手;以數百年時間逐步轉化,社會結構逐步轉型,從經濟、政治、教育、醫療、社會安全機制等,逐一改革,才得以完成。因此它需要的是時間,讓生存其中的人得以逐漸轉變適應,何況社會機制的建構,更需要時間。

對後進國家來講,卻沒有這樣的時間餘裕。這是由於後進國家都是被歐洲列強所壓迫,不得不走向現代化。但各國的條件不同,現代化的困境自然有別。十九世紀日本的明治維新,跟清朝時間差不多,清朝也同時想學習西方文明,但日本成功轉型,清朝卻因朝廷中央與社會基礎不同,國家體量巨大,而難以完成。

國民政府在大陸時期也想現代化,但只有做了憲政體制的架構改革,即因戰亂與抗戰而停止,之後的國共內戰,更使國家現代化建設成為不可能。國民政府的現代化建設,反而是到了台灣之後才得以實踐,而且是在二戰後的國際分工體系與美援之下始得完成。它的最大問題即是,以三、四十年時間走上歐洲四百年才完成的工業化進程,必然帶來各種社會與環境衝擊。

現代化的特徵即是工業化與城市化。這兩者帶來大量生產與大量人口聚集,新興都市文明因之而生,然而它也帶來新的問題。即原本依農業社會需要而設的各種公共建築、生活空間、醫療設備等,多已不敷所需,各種社會問題開始出現。台灣花了最大力氣去解決的,即是急速現代化所帶來的問題,我們只能稱之為「現代化的補課」。

大陸現代化的進程也一樣。鄧小平改革開放,其時仍以農業生產為主,卻僅以三十幾年時間,急速工業化、城市化,這過程所出現城市急速發展,體制適應不及,經濟快速成長,人口集中,醫療不足,教育資源缺乏,環境破壞,農村凋蔽等,都互為連結。相對的貧富不均、社會矛盾也開始滋生。

習近平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推動「民族偉大復興」,當然是希望走出一條有別於歐美模式的道路。但關鍵仍是必須解決現代化過程中的諸種問題,特別是城鄉的矛盾、農村的出路、生態的復原、弱勢者的教育、醫療與社會安全機制的建立等。質言之,如果中國能建立一個照顧弱勢者的社會福利國,而有別於弱肉強食的資本主義社會,那才能夠稱為「中國式的現代化」。

我們希望中國大陸能夠多致力內部的現代化改造,造福十四億生民大眾,讓兩岸人民在和平的環境下,共同發展。這才是中國數百年未有之大業。

                           【轉載自人間福報】 022.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