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猴新聞網

AKAU NEWS

杜富菊老師是「魯凱族文化傳承的勇士」

杜富菊老師是「魯凱族文化傳承的勇士」

梁明輝鄉長與杜富菊老師

【編註:閱讀數家媒體刊登杜富菊老師所編的「魯凱族文化傳承的勇士」報導後感觸良多,一位退休的女老師竟然花費時間與精神為傳承自己族群的傳統文化用盡不少的心血去拍照及書寫成書的毅力實在令人敬佩。之後;在前天又在原住民族群的網路上發現杜老師的先生梁明輝鄉長寫了一篇:我的夫人是「魯凱族文化傳承的勇士」—
怪老我認為夫妻兩人都是優秀的退休教師,退休後又在不同的領域發揮才華服務社會,因此認為有必要讓教育同仁及社會人士和原住民朋友更深一層的去認識他倆「服務不打烊」的精神。

為讓梁明輝鄉長這篇大作更能廣傳,所以怪老我自做主張的把原題目「改為」杜富菊老師是「魯凱族文化傳承的勇士」,請原著梁鄉長見諒…………….原文如下:

                                     我的夫人是「魯凱族文化傳承的勇士」

    我們原住民常稱讚會打仗或打獵,對部落有貢獻的男人叫「部落勇士」;而我的夫人(杜富菊老師),小學老師退休後積極整理魯凱族「大武部落」的文化,用生命在寫作,勇往直前、無怨無悔,所以我稱呼她是「魯凱族文化傳承的勇士」。她即將在10月10日雙十國慶這一天下午三時三十分在長治百合大愛園區的屏東縣原住民文教協會圖書館發表她過去三年努力撰寫的新書《大武部落的美麗與榮耀》,歡迎大家蒞臨指導與鼓勵!

    屏東縣霧台鄉的「大武部落」雖然是一個人口只有五百多人的魯凱族小小部落,但是它卻擁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及語言的獨特性。我是排灣族人,曾經有緣在大武部落擔任過小學老師六年,親身感受過他們文化的深度,例如單單舉辦「義結金蘭」這一文化活動,你就會發現其複雜性和深層的意義,讓旁觀者都非常的佩服。「大武部落」在台灣原住民族語言系別被劃歸在「西魯凱」語系,但是其語言、文化和其他西魯凱族群部落比起來還是有很大的特殊性及差異。小民族要保存自己的文化、語言不容易,必須族人要有使命感,且要跟時間賽跑,一代一代努力相傳才不致於消失。

    杜富菊老師是我的內人,我深深以她為榮。她從小大部分的時光是在外地求學及就職,想研究或傳承大武部落文化實屬不易,但是在父母親良好的家教及她自身強烈的文化使命感,因此她願意努力整理、傳揚自己的文化。雖然起步慢,她邊走邊學習,謙卑的向許多部落長輩或專家學者請教問題,並認真的做記錄及系統的整理。甚至連如何使用錄音筆、攝影機、手機及電腦文書、美編、資料存檔上傳等都要拜託我們的大女兒小婷給予指導。看著她逐漸增多的白髮及退化的視力,我曾問她:「妳到中老年才開始整理自己的文化、語言,會不會太晚了?」她回答:「我們是小部落、小民族,我不做誰做?部落曾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不多,這是我的使命,我要以身作則,盡心盡力去做。你知道我的年歲已邁入老年,且近幾年我的身體狀況也不佳,我等於是在跟時間賽跑的人,所以我更要努力衝刺,多完成一些成果。」我聽了很感動。

    杜老師除了忙寫作之外,也認真傳承族語。她認為語言不僅僅是溝通的表象工具而已,語言是文化的根本,文化若是沒有語言的輔助,將會面臨凋零,從而逐漸消失。她說每一種語言的背後都蘊藏有獨一的歷史、文化、風俗,就像一座跨越時空的橋樑,見證世代的成長。她在擔任小學教師退休之後,受聘在縣內幾所中小學擔任族語老師及中央官方族語教材編輯委員、族語認證命題委員等職務。

    從杜老師寫的這一本書《大武部落的美麗與榮耀》,就可以發現到魯凱族大武部落文化之美。她詳細的說明大武族人傳統服飾、配件、插飾、頭冠等的名稱及意義,再加上清晰的圖片及動人的故事,讓我們讀者充分感受到這一個民族文化的「美」與「生命力」。文章中那一句「一針一線找回媽媽的衣裳」,很感動我們讀者的心,這代表著作者對母體文化的渴望與努力,我們深深的祝福。「族人自我的覺醒與努力,才是保存自己文化最珍貴的力量。」所以作者曾多次在不同的場合對族人呼籲「我寫這一本書算是拋磚引玉,希望大武部落更多的晚輩們能接棒,繼續傳揚祖先優美的文化。」

———————————

退休教師杜富菊發表新書《大武部落的美麗與榮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SdWF1Ydin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