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縣校長心目中的理想處長是什麼樣的? 怪老
屏東縣113學年度第二學期國中小校長行政會議於18日假農業部農業科技園區管理中心舉行,全縣近200名國中小校長齊聚一堂,共同研議教育施政重點與未來發展願景。會中,縣長周春米親臨現場,感謝校長們對教育的投入與無私奉獻,並對未來的教育藍圖表達期許。
會議期間,教育處廖副處長特別向在場校長們致意,並透露自己將於3月退休。此外,眾所周知,楊處長亦將於7月屆齡退休。兩位教育處高層的離任,將使屏東縣政府面臨一場行政團隊重組的重大挑戰。
關於「教育施政」的反思
阿猴新聞網長期關注屏東縣的教育發展,尤其在「黑暗期」曾大膽點出問題,希望能透過媒體的力量促進改善。然而,儘管教育界的變革持續推進,仍存在許多遺憾。因此,本網仍希望透過資訊服務,為屏東的教育發展發聲,也期盼教育界同仁能提供更多訊息,讓新任教育處長能參考並制定更符合基層需求的施政方針。
值得關注的是,根據《聯合報》近期報導,校長這個職位正面臨「青黃不接」的危機。近年來,願意擔任大校校長的人數大幅減少,甚至報考校長的人數也逐年下降。例如,台南市今年國中校長錄取6人,但報考者僅8人;國小校長錄取10人,報考者也僅24人。這樣的現象令人擔憂未來教育的穩定發展。
此外,去年屏東某國小曾因主任人選問題引發風波,甚至出現老師抽籤後不願接受結果,最後還演變成法律糾紛。這樣的情況,正反映出當前教育現場的一個嚴峻問題——教師普遍不願擔任行政職務,遑論願意承擔校長的重責大任。
屏東縣校長們心目中的理想教育處長
針對即將上任的新處長,筆者根據多年來對教育界的觀察,整理出校長們心目中的理想教育處長應具備的幾大特質:
1. 具備宏觀視野,掌握教育價值,非僅以行為導向施政
新任處長應具備前瞻性的教育視野,能夠掌握人工智慧(AI)教育的發展趨勢,並兼顧網路倫理價值,推動創新思考的校園文化。此外,應能提出具體願景,並有效說服教師們認同教育使命,願意全心投入教學與行政。
2. 公正用人,避免政治干預教育
教育應與政治脫鉤,新任處長應摒除黨派色彩,以「唯才是用、德才兼備」為用人準則。從主任、校長的遴選到績效考核,應嚴守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例如,考績評分應依當年度表現評估,而非翻舊帳;校長的遴選與去留應依專業標準評定,除非涉及嚴重違規或違法,否則不應受政治力影響。
3. 友善校園,以輔導代替監督
教育行政人員應展現對基層教育工作者的尊重,避免以「監督者」的角色與校長、主任及教師互動。新任處長應培養「輔導校長」機制,由具經驗的教育領導者深入校園,協助學校發展,並僅在必要時由督學介入違規案件調查。
4. 簡化行政流程,減輕學校負擔
新任處長應積極與教育部協商,減少學校繁瑣的行政作業。例如,減少不必要的公文往返,精簡專案報告,降低學校承擔與教學無關的行政負擔,讓教師能專心於教學工作,提高課堂品質。
5. 檢討「大學區制」,避免學校惡性競爭
少子化與家長選校觀念的影響,使學校「大者恆大」,小校生源不足,導致學校間競爭激烈,甚至影響教師教學品質。新任處長應檢討現行學區制度,避免學校發展不均,確保資源分配公平,並改善偏鄉學校因生源不足而被迫關閉的現象。
6. 減少處長應酬壓力,增加對校園的關注
教育處長的職責繁重,若僅專注於行政與應酬,將無法深入了解基層需求。新任處長應在上任半年內,優先檢討教育處內部行政運作,確保決策能真正回應學校的需求,而非流於形式主義。
7. 縮短學生在校時間,強化親子關係
現行的安親與課輔制度,導致學生長時間留校,壓縮了親子相處的機會。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長的重要環節,新任處長應重新思考,如何平衡學校與家庭教育的角色,避免父母將教育責任完全推給學校。
結語
屏東縣的教育發展正面臨挑戰,未來的教育處長不僅需要行政能力,更需具備教育願景與決策魄力,才能真正為屏東的教育發展帶來正向改變。希望新任處長能以校長、教師與學生的需求為核心,打造更公平、友善、高效的教育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