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施壓台積電赴美合資業界憂核心技術外流或衝擊台灣安全
↑圖上說明: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在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的新台積電廠發表演說。 (2022年12月6日)
莊志偉***臺北-
美國總統唐納德.川普(Donald Trump)星期四(2月13日) 再次點名台灣,指責台灣“搶走了美國的半導體生意”,並警告如果相關業務不回流美國,“我們會很不高興”。同時,有消息傳出,川普可能要求台灣半導體巨頭台積電(TSMC)以合資方式,協助美商英特爾公司生產高階製程晶片。分析家指出,此舉恐怕不僅衝擊台灣的經濟利益,更可能危害國家安全。
川普是在當地時間星期四對媒體談話時,重申包括半導體業在內的各產業,只要到美國設廠,就可免受關稅衝擊。
他在談話中再次點名台灣“搶走我們的生意”,說美國曾有諸如英特爾(Intel Inc.)等非常好的公司,但現在除了韓國佔有一些份額之外,幾乎所有的芯片都在台灣生產。
川普強調:「我們希望把這些生意拿回來,希望它們回到美國。如果他們不把生意帶回來,我們會很不高興」。
台灣總統賴清德:將提出「全球半導體民主供應鏈夥伴倡議」
對此,台灣總統賴清德在星期五上午召開的國際記者會中回應稱,半導體已形成全球分工的生態系,其中美國擅長IC設計研發,而台灣長於芯片製造,面對特朗普政府的關切,台灣政府會與業者共同擬美定策略,並持續跟定策略,並持續跟定策略,並持續跟定策略,並持續跟定策略,並持續跟定策略,並持續跟定策略,並持續跟定策略,並持續跟定策略,並持續跟定策略。
此外,台灣還將提出“全球半導體民主供應鏈夥伴倡議”,共同打造更具韌性、多元化的半導體供應鏈,創造台美雙贏。
賴清德同時強調,台灣一直是美國最可靠的貿易夥伴,截至去年底,台灣對美直接和間接投資超過1000億美元,創造40萬個就業機會,且近兩年台灣對美投資佔整體對外投資四成以上,美國已成為台灣最大投資對象。
當天下午,一位因職務敏感,拒絕透露姓名的台灣國安高層人士進一步指出,半導體產業是台灣的核心利益,台美之間相關討論,必須顧及雙方的利益,才能夠繼續向前。
該國安人士表示,台灣半導體廠商赴美投資的前提之一,是高度專業的人力需求必須被滿足,且須在當地形成足夠的產業鏈,這些條件都必須要雙方持續討論,才能完善。
台積電首次赴美召開董事會投資決定備受關注
半導體產業是近年來美台之間重要的政經議題,川普更是從此次總統大選前就屢屢點名台灣「偷走」美國的半導體生意,尤其作為全球晶片代工龍頭的台積電,更是動見觀瞻。
星期二,台積電首次赴美國召開董事會,儘管會後公佈的七項決議中,並未如會前外界盛傳,響應美國可能對半導體加徵關稅的作法,但會議結束後,接連傳出多種預測。

根據彭博社(Bloomberg)報道,國際金融服務供貨商貝雅(Baird)發布報告稱,美國政府可能正在推動台積電和美商英特爾組成合資公司,由台積電派遣工程師前往英特爾的3奈米和2奈米晶片廠,提供專業知識,以確保生產。
報告指出,該晶片廠或將分拆成的新實體,由台積電和英特爾共同擁有,並由台積電負責營運,且將可獲得美國《晶片法》(CHIPS Act)資助。
文中分析,雖然相關傳聞未獲證實,且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完成,但此傳聞“具合理性”,亦可改善英特爾的現金流。
同日,台灣中央社也引述一位不具名半導體產業專家的說法,稱台積電勢必會與美國政府溝通並擬定對策,並調整其赴美投資計劃,包括原先預估2028年在美國量產2納米先進工藝芯片的計劃可能會被提前。
此外台積電投資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第一座工廠,已於去年第四季開始量產4奈米製程,目前總共預計在美國興建三座晶片廠的構想,也可能增加到四座。
川普談話後英特爾股價連漲,台積電下跌
在利好消息推升下,英特爾股價連續四天上漲,漲幅達26%,星期四收盤價24.13美元,創下去年11月25日以來的最高點,反觀台積電股價則是連日下挫,再創30元,收盤下跌30元,收盤下跌30幣。
位於台北的科技力智庫執行長烏凌翔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指出,英特爾今年第一季度預期營收117到127億美元,但1月31日消息公佈後,盤後股價不跌反漲3.65%,近期股價走勢進一步上揚,有可能反映市場普遍預期,身相救
烏凌翔分析,美國政府救援英特爾的途徑,不外乎技術與財務兩條路線,台積電兩者兼具,成為美國政府眼中的絕佳選項,因此一再要求台積電加大對美投資,在美國同步量產台灣的最先進製程芯片,甚至以併購、合資等方式,直接援助英特爾。
然而,這樣「挖空家底」的要求,台積電顯然無法輕易同意,因為在該公司上萬名研發人員之中,估計就有兩到三千人鑽研2納米及更先進製程,無論從實務上或經營戰略考慮,都不可能搬到美國去。
烏凌翔同時指出,英特爾所設計,性能媲美台積電2納米製程的18A過程晶片,目前進度順利,若能按計畫實現量產,將會降低客戶對於台積電技術的依賴。
烏凌翔告訴美國之音:「英特爾其實技術並不差,18A(製程)預計今年下半年就開始試產,明年就(可能)會量產,如果量產能夠成功的話,技術的危機就已經解決大半,而技術能解決,財務就不再是大問題了。」
分析:純正經台與英特爾積電
應該是將於亞利桑納州第二座工廠原定於2028年投產的進度提前,或升級至2奈米製程。
反觀與先前傳出台積電將協助英特爾訓練員工,或合資開公司等說法,台積電都已先後澄清,顯見該公司仍希望跟英特爾劃清界線。
劉佩真說,在川普強調美國利益優先的情況下,一旦合資,美方勢必會要求提供技術合作,增加台積電核心技術外流的疑慮。
劉佩真告訴美國之音:「台積電還是希望能夠跟英特爾保持目前是競爭關係,但也是客戶,不要再扯到任何有關合資的部分,這可能對台積電來說,是最不太願意去觸碰到的議題。」劉佩真
指出,美國副總統范斯(JD Vance) 在法國舉行的聲音系統上仍需進行封裝,因此川普政府也可能會要求台積電在美國建造從生產到封裝「一條龍」的供應鏈。
然而,由於台積電在美國第三座工廠的完工時程落在2030年,第四座工廠勢必更晚,因此可能選擇靜觀其變,期待台灣政府能與美方取得更好的溝通。
台積電赴美涉及國家安全議題
美國德州薩姆休斯敦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翁屢中則警告,台積電技術外流,影響所及恐怕不只是經濟利益,更設涉及台灣的安全。
翁屢中指出,近年來,台積電因為獨步全球的高階晶片生產技術而譽為“護國神山”,但面對美國要求技術轉移的壓力,台灣不僅應思考下一階段,還有哪些高科技產業可以做為外交籌碼,更須警惕,就算“護國神山”無可取代的這些年,台灣也未因此而任何安全協議,因此情勢一籌。
翁屢中說:「如果說台積電不再有非常獨步全球的技術,先進製程的部分,其他國家也不需要再跟台灣做接觸,只要在(美國)當地就可以取得,可以想見,接下來全世界對於台灣安全的需求,就不再會像之前這麼重視,這當然是台灣一個很大的危機。
據此觀點,台灣該做的,就不只是被動接招,而是要花更多力氣主動溝通,讓美國政府務實看清台積電必須「根留台灣」的利弊得失,才能真正實現雙贏。
連賢明告訴美國之音:「你要大概從比較根本的去想他(美國)的利益是什麼,那我怎麼去展現我們(雙方)其實利益是一致的,你把我整個台積電拉去那裡其實是我們一起死因為成本太高了,這些訊息其實是要讓他們知道
。
【轉載自美國之音】 2025年2月15日
彭博:台積電考慮經營英特爾美國廠 應川普政府要求
市場傳出美國政府擬對台積電施壓,讓台積電與英特爾(Intel)成立合資企業,加強美國晶片製造能力,台積電對此傳聞未做回應。彭博15日報導,有知情人士稱,台積電應川普政府官員的要求,正考慮收購英特爾工廠的控股權。
https://ec.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4952017
自由開講》台美關係生波:朝野不能輕忽台美關係的嚴峻前景
美國總統川普13日針對簽署對等關稅備忘錄時,特別再次提出台灣搶走晶片製造一事,雖然在此波對等關稅戰中,尚未對台灣提出具體的關稅項目,但台灣不能再以不變應萬變,務必需要審視當前的嚴峻處境。特別半導體占我國GDP不斷上升,若受到考驗,對我國經驗影響甚鉅,務必需要盡速轉換思維。
https://talk.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495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