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哈迪抱怨馬來西亞購物中心華文招牌氾濫引發激烈爭議
↑圖上說明:馬來西亞檳城的廣東餅店(美國之音/張曉林)
馬來西亞檳城—
馬來西亞前總理馬哈迪(Mahathir Mohamad)近日對吉隆坡購物中心到處都是中文招牌表示不滿。馬哈迪說,他最近訪問一個購物廣場時,感覺自己「彷彿突然被帶到了中國」。儘管馬哈迪稱讚該市新開發的購物中心美觀大方,甚至超過了倫敦或東京的商業大廈,但他還是感嘆馬來語作為國家語言在招牌中明顯缺失。
張曉林***
馬哈迪的言論引發了關於馬來西亞語言使用的廣泛討論。馬來西亞是一個多語言社會,擁有複雜的民族格局。馬哈迪的擔憂反映了當地人對馬來語作為國家官方語言在某些公共空間難得一見而引起的爭議,尤其是在那些擁有大量講華語和英語人口的城市中心。
種族與語言的爭議正不斷升溫延燒
儘管隨著馬中建交在今年踏入第50週年,馬來西亞與中國的關係愈加緊密,但在馬來西亞一座座繁華的購物中心,閃耀的霓虹燈招牌和琳瑯滿目的商品背後,卻是一場種族與語言的爭議不斷升溫延燒。馬來西亞前首相敦馬哈迪最近對吉隆坡購物廣場的中文招牌的普遍存在表達不滿,表示這讓他彷彿身處中國,而他在後來遭到網民質疑後仍堅持立場,在其社交臉書上傳三張他早前在吉隆坡柏威年廣場逛街時所見到的中文招牌的照片,試圖以圖片證明其言論。
馬哈迪較11月18日在其社群媒體發文,表示當地招牌以中文為主,令他頓時覺得自己置身中國,他甚至在文中提及:「突然之間,我感覺自己好像到了中國。
觀察家指出,雖然馬來西亞近年來從未發生過顯著的語言文化衝突或糾紛,不過馬哈蒂爾的此番言論卻一石激起千層浪,一舉點燃了華文和馬來文地位的熱烈討論,同時也折射出馬來西亞這個國家在文化多元性與社會凝聚力之間的微妙平衡,尤其代表馬來西亞華族的華文,在政治的大前提下不僅可能隨時引起爭議,也是政治人物操縱話題的工具。在商業利益與文化認同交織的脈絡下,語言的選擇不僅是商業用途,而是承載更深層的社會融合意義。
馬來西亞華人儘管是馬來西亞的重要族群,但自建國以來,華人的角色與定位一直備受挑戰。根據憲法,馬來語是馬來西亞的官方語言,但多元語言的傳承卻是不爭的事實。在歷代華社領袖的堅持下,馬來西亞的華文教育如今已成為主流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是華人社群長期努力與堅持的成果。馬哈迪的言論之所以引發全民,尤其是華社的廣泛關注,與華族維護華文地位的使命感密不可分。
過去幾天來,馬哈迪的言論遭到多方撻伐,其中包括馬來西亞旅遊、藝術及文化部長拿督斯里張慶信(Tiong King Sing)。他表示,馬哈迪的相關言論非常不恰當,並質疑馬哈迪是否曾積極促進國民團結及推動國家經濟發展。張慶信的言論也獲得馬華公會副總會長兼丹絨比艾區國會議員拿督斯里黃日昇(Wee Jeck Seng)的支持。黃日昇認為,有關問題本不該被挑起,更不應成為政治操弄的工具。
此外,馬來西亞房屋及地方政府部長倪可敏(David Nga Kor Ming)則表示,馬國房政部奉行多元開明的路線,商家的招牌可以使用中文字。他奉勸馬哈迪應向中國古代先賢學習,不要“為老不尊”,否則會越走越窄,甚至走投無路。
馬哈迪的貼文發出後,也立即引起網民熱議,其中不少華裔網民表示不滿,其中網民「@境祠」寫道:「馬來西亞是一個美麗國家,許多種族和睦相處,相互尊重。但不知道為何,政治人物似乎不喜歡看到人們和諧相處,他們不斷做出一些事情,試圖讓人民不開心…..”,也有網民@Michelle Tan留言寫道:「這就是敦(馬哈迪)常用策略,用製造種族問題吸引註意力,這並非新鮮事,從他任相以來一直如此,難道他現在才注意到嗎?看樣子已經用盡所有策略了?此外,馬哈迪的言論也引來馬來族網民的不滿,網友@Natasya Rohaizam留言道:「總是拿種族問題說事。其實我們生活在一個多元種族的社會裡,完全可以互相為友,團結一心,但骯髒的政治總是令我們鬧分裂。
不過,也有網友支持馬哈迪的言論,網友@Taj Firdaus留言表示,「中英文招牌不應該被常態化或稱為一種文化。」;也有網友@Ismi Syarifah Faridah同意馬哈迪的說法,留言道:「招牌應該要(用馬來文)清楚寫明屬非穆斯林餐館,有些餐館外觀根本看不出是餐館,更像是遊樂場,直到穆斯林好奇走進去之後才被店員告知是非清真餐館;為什麼不能用馬來文寫明呢?
以目標客群為重華人社群就該用中文招牌?
馬來西亞瑪拉工藝大學(UiTM)行政科學與政策研究學院教授莫哈末‧拉姆蘭(Muhammad Ramlan)接受美國之音訪問時表示,在以主要客戶為華人的地區,優先使用中文是合理的,這除了保證企業與目標市場的互動可提高可及性,這也是營銷和溝通策略,但如果換做公共場所,卻僅為某一特定群體服務,那就可能會在無意間破壞多元和諧理念,長此以往就會引發不滿,削弱人民對這些地區的共同責任感。
他強調,對於中文或其他語言的討論,不應該圍繞在種族主義或極端主義上展開,而應該從馬來西亞多元文化接受度和保護的角度進行研究和討論。
「商家應優先使用主要目標客戶群的語言,因為這除了反映市場需求之外,也有助於企業運營。然而,這樣的政策需要兼顧更廣泛的包容性,以確保沒有群體感覺被排擠或處於弱勢地位,”拉姆蘭教授說。
馬來文是國家官方語言但招牌可有華文字眼
拉姆蘭博士表示,根據馬來西亞憲法第152條規定,馬來文是國家官方語言,地方政府如檳島市政廳和吉隆坡市政局,通常要求馬來文字體比其他語言更大且顯眼;而在大多數州,商業招牌必須以馬來文為主要語言,不過根據《地方政府法令》,其他語言的使用也被允許。
他說:「馬來西亞對商業用途招牌的語言使用有相關法律規定,但具體內容按地點和司法管轄區而異。這些規定通常由地方政府機構(如市政局)負責,旨在確保作為國家語言的馬來文的顯著展示,並同時兼顧國家的多元文化背景。
「商家可以自由添加其他非馬來文的字眼,如英文、中文或泰米爾文,但這些次要語言不得在顯著性上超越馬來文,有關政策允許商家服務多元化的客戶群,同時尊重馬來西亞社會的國際化,」拉姆蘭博士告訴美國之音。
只要不違反地方法律
拉姆蘭博士表示,只要商家確保華文招牌使用不違反馬來西亞地方政府法律,而地方政府又確實允許使用的其他語言就行,但有規定必須包含馬來文作為必備語言,在馬來人口占多數的州屬如登嘉樓和吉蘭丹,就有以爪夷文為主的招牌,因此非馬來文招牌不應成為爭論點,而是需要加以保留及維護。
他表示,在檳城和吉隆坡等地出現的中文招牌引發一些爭議,有人擔心這種做法可能無意間加劇文化緊張關係,導致某些群體出現負面反應或誤解,尤其是那些代表性不足的群體。
他說,多語言性是馬來西亞多元文化認同的重要特徵,但偶爾會出現這種包容性不足的現象,給人一種這些地區僅為特定群體服務的印象,令他擔憂這可能會引發不滿。
文化多樣性與民族團結應取得平衡
拉姆蘭博士認為,馬來西亞政府在語言政策中需要在文化多樣性和民族團結之間取得至關重要的平衡,尤其在像馬來西亞如此多元化的國家中,語言不僅反映文化身份,也有助於培養共同的國家自豪感。
「為實現這個目標,(我們)需要一項精心設計的政策,既認可和尊重不同社區的語言需求,同時也支持包容性和凝聚力。在支持馬來文的同時,政府也應歡迎語言多樣性,鼓勵在社會、商業和文化場合中使用其他語言,如英文、中文、泰米爾文等。
「多語言招牌既能體現國家豐富的文化拼圖,又能確保馬來文的適當呈現。這種方法有助於尊重文化遺產,同時不損害國家身份。語言政策上的更大靈活性可以幫助地方習俗和祖輩遺產,例如在文化差異顯著的地區如唐人街、小印度和土著社區中。
拉姆蘭博士表示,極端主義團體可能會利用語言政策作為製造社會分裂的工具,政府需積極應對這樣的情況,以強調團結和跨越語言及文化障礙的價值觀,並透過針對不同地區的政策,政府可以體現對當地社區需求的敏感性,既鼓勵文化自豪之外,同時不會使其他群體感覺被疏遠。
律師:招牌上的馬來文字必須佔30%
檳城資深律師林子輝表示,廣告和招牌須含有馬來文,字體大小比例至少佔整體的30%,以闡明有關商店生意性質,如美容中心,或者放上馬來文作為解釋,如Beauty的馬來文翻譯,即為Kecantikan (美容的馬來文)。
「至於市面上有些招牌的字眼屬於註冊商標,例如書法字體寫著’小籠包’,那屬於註冊商標,只要得到批准都能使用,例如麥當勞的McDonald字眼就是屬於註冊商標,是可以用的。 」
林子輝:就算將來華裔只剩5%馬國依然是世俗國
林子輝表示,雖然伊斯蘭教是馬來西亞的主要宗教,但馬來西亞屬於世俗國,而華巫印是馬來西亞三大種族,就算有一天華人的人口減少至總人口的5%,馬來西亞依然還是一個世俗國。
「難道我們要走上阿富汗的路線嗎?相比起70年代的自由開放的阿富汗,阿富汗如今是走著倒退的路線,導致人民受苦。發表極端言論的害群之馬應被克制,」他說。
「正如檳城小印度,街上全都是印度文招牌,馬來文字比例很小,這就是小印度的特色,這種文化已經這麼悠久,也就是說馬來西亞各種族已經共處共融,和諧相處已久,就正如華巫印的宗教場所位置往往相隔不遠,而這就是各種族文化相融交織的體現,」 林子輝告訴美國之音。
媒體放大馬哈迪言論恐製造分裂
林子輝律師指出,在相關議題上,媒體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但往往媒體為了博取關注和點擊率,把馬哈迪的言論放大,導致馬哈迪遭到華裔網友抨擊之外,也製造了某種分裂,甚至可能演變為種族問題;反而,媒體應該詢問政政治陣營裡的華人領袖意見,甚至是首相拿督斯里安華的立場。
「我們應該知道政府的立場,政府給我們的保障是什麼?」他問。
消費者:不認為中文令她置身中國
另一方面,美國之音訪問了一些不同族群的消費者,了解他們對非國文(馬來文)招牌語言的看法。
在沙巴工作的穆斯林巫裔女士玲(譯)表示,她認為只使用一種語言或沒有國家官方語言的招牌不太合適,因為招牌是為所有當地居民及外國遊客提供的,但華文招牌並不會令她感覺自己置身中國。
「我不同意敦馬(馬哈迪)的說法,如果招牌以華文為主,我並不會因此感覺得自己置身中國,因為讓我有這種感覺(置身中國)的是一個地方的整體氛圍和形象,而不是單單靠招牌文字。
她認為,商家依據目標客群的語言來選擇招牌的文字是合理的,她不會感到被邊緣化,因為她完全理解馬來西亞具備獨特文化及各種傳統美食,這種文化應當獲得保留,以維持共同的和諧。
此外,來自檳城的印裔女士安(Ann)則表示,雖然印裔是馬來西亞三大種族之一,但在市面大部分的招牌卻從來不曾出現泰米爾文,令她有一種遭到忽略的感覺。
「既然政府要我們為國家做出貢獻,更要我們(印裔)的選票,那麼就應該給我們這方面的認可!」安女士說。
民眾:強制以馬來文為重將損害多元文化特色
來自檳城的黃思霖表示,政府在商業招牌語言政策上應該更靈活,而非強制要求馬來文字體必須大於其他語言。他認為,這種規定無法反映馬來西亞多元文化的特色,也可能損害國際形象。
他舉例,華人社區的豬肉骨茶的檔口主要客戶群為華人,若招牌必須以馬來文為主,反而削弱了展示美食特色與文化的體現;反觀,若清真美食檔口招牌加上阿拉伯或者華文字眼,反而可吸引許多中國穆斯林和中東遊客。
「馬來西亞是旅遊業蓬勃發展的國際國家,應透過招牌和城市景觀展現多元文化來吸引遊客,提升國際形象,」他說。
黃思霖表示,強制性語言將顛覆市場與廣告理論,可能導致廣告錯配,破壞多元視覺美感,削弱國家在國際上的競爭力。他認為,政府的政策應平等對待各族語言,保護華文等語言在商業上的合理使用,同時透過和諧與包容的方式,展現受到國際社會認可的多元文化形象。
檳城茶藝館茗中露負責人告訴美國之音,儘管該店招牌以華文為主,但該店招牌是由廣告公司按照檳島市政廳的規定設計的,而招牌上的馬來文字雖只佔一小部分,但可清楚看見「飲食店」的字眼,完全符合地方政府的規定。
他說,其店的主要目標客群是馬來西亞華裔以及訪馬中國人如留學生,因此招牌才會以華文為主,他也表示該店才剛開張不久,因此需要優先吸引目標客戶群,過後才慢慢逐漸打開其他族群市
【轉載自美國之音】 2024年12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