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猴新聞網

AKAU NEWS

《這不是大使館》舞台劇以「國」、「或」探討台灣外交處境

《這不是大使館》舞台劇以「國」、「或」探討台灣外交處境

 台灣與瑞士今年共同製作的《這不是大使館》是全球首部探討台灣外交處境的舞台劇,由台灣文化部駐巴黎文化中心支持劇組國際旅運費下,這部作品繼德、奧、瑞、西等國巡迴演出後,11月14至17日呈現於「巴黎秋天藝術節」表演節目中,引發了熱烈迴響。

↑圖上說明:《這不是大使館》劇照

《這不是大使館》一劇由三位素人擔綱演出,分別是退休外交官吳建國、台灣數位外交協會理事長郭家佑,以及全球最大珍珠奶茶原料供貨商千金、音樂家王思雅。 3人背景和立場各異,反映台灣現況。

前來觀劇的台灣駐法代表郝培芝在演出後,接受記者採訪時,她表示很感動並指出此劇很真實地反映出台灣的歷史與所面臨的外交處境,期待未來有更多法國人了解和支持台灣。 (訪談音訊如下)

夏榕
2022台法文化獎得主、德國學者蔣永學(Thilo Diefenbach)看完後對記者表示,原以為政治的主題會很枯燥,但完全沒想到舞台上所呈現的藝術類型非常豐富、多元,還有黑色幽默的元素,至於與觀眾互動方面,也令人驚喜!另外,3位演員在彼此發言時手舉的I Disagree(我不同意)、No Comment(不予置評)告示牌,他覺得這種表達方式很能展現台灣的民主價值。

再來看看本劇創作發想,2024年初,位於台北市中心的台灣國家兩廳院和瑞士洛桑維蒂劇院(Théâtre Vidy-Lausanne)共同製作的戲劇節目《這不是個大使館》,邀請德國裡米尼紀錄劇團(Rimini Protokoll)導演史蒂芬凱吉(Stefan Kaegi)與台灣團隊共同發展,藉由3 位橫跨不同世代的台灣表演者,帶來一場不存在的大使館開幕。結合真實故事與自身觀點,以及多媒體與現場音樂演奏,探討台灣錯綜複雜的認同。

其實,光看《這不是大使館》這節目標題就知道,這部作品很「政治」;要在沒有大使館的地方建立大使館,看似荒謬,但戲劇正是要利用這種荒謬性,來討論那些人們經常無法公開討論的議題。

在演出中,劇場舞台被拿來和大使館模擬,兩個都是「享有豁免權」的空間。在舞台這個平行於現實、稍縱即逝的虛構空間,建立起一座大使館,不僅是以像徵性的戲劇行動去挑戰現實中的不可能,同時也提醒了觀眾:舞台上發生的內容並不是真的,而是作為訊息傳達的一種方式。

本劇導演凱吉4月時對台灣網媒《報道者》記者表示,《這不是大使館》原劇名Dies ist keine Botschaft(Made in Taiwan)的Botschaft在德文是雙關語,除了大使館還有訊息、公告的含義,可見演出本身也是對外發聲的動作。演完後,劇院把大使館拆除,「因為這不是大使館,」凱吉笑說,就像比利時超現實主義畫家馬格利特聞名全球的這不是一支煙鬥(Ceci n’est pas une pipe)這件作品。

導演舉這幅畫上的煙鬥不是真的煙鬥為例,比喻台灣在國際社會的吊詭存在,「因為台灣不被承認,這當然不是大使館,但明明執行外交任務,代表一個國家——至少在劇場觀眾的心目中。

接近尾聲時,舞台技術人員將釘在觀眾席側牆的“中華民國/台灣駐法國大使館”的牌匾卸下,這或許代表劇場中所有的參與者圓了一個難以成真的夢;落幕後,或許也能啟發世人嘗試擺脫既有的認知框架,如同里米尼紀錄劇團的創作理念一般,從不可能之處開始反思台灣命運的可能。

作為《這不是大使館》舞台設計的亮點:不斷交替出現的“國”與“或”兩個繁體中字,繁體的“國”去除外框是“或”,對於中華民國/台灣“作為一個不被承認為國家的國家」這個命題,也會是使人突破既有思考格局的契機。

據介紹在「巴黎秋天藝術節」後,此劇11月底將到法國南特獨特之所藝文中心(Le Lieu Unique)、12月初至由法國國立鳳凰劇院參與策劃的法國比利時跨境NEXT國際藝術節(NEXT Festival)演出。

                                        【轉載自法國廣播電台】20/11/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