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猴新聞網

AKAU NEWS

中國敦促菲律賓遵守在南海承諾,否則將面臨堅決回應

與中方達成臨時安排後 菲律賓成功對坐灘軍艦首次補給

菲律賓外交部稱,菲律賓於周六成功地向駐紮在在南中國海第二托馬斯礁(中國稱仁愛礁、菲律賓稱阿雲津礁)“坐灘”軍艦“馬德雷山脈”號上的部隊執行了一次補給任務,未發生任何意外事件。

↑圖上說明:菲中兩國船隻在南中國海爭議水域對峙資料圖片

弗林
第二托馬斯礁位於菲律賓200海里專屬經濟區(EEZ)內,中方對該爭議水域也有主權主張。這次成功的任務使用了民船“MV Lapu-Lapu”號,由菲律賓海岸警衛隊的“恩加諾角”號(BRP Cape Engaño)護航。

菲律賓外交部在一份聲明中說:“沒有發生任何意外事件”。聲明指,“在菲律賓專屬經濟區內執行合法的例行輪換和補給任務要歸功於菲律賓海軍和菲律賓海岸警衛隊全體人員的專業精神,以及國家安全委員會、國防部和外交部之間的密切協調”。

7月21日,馬尼拉方面表示,菲中兩國已就向“馬德雷山脈”號上的菲律賓部隊提供補給的“安排”達成一致,此前雙方在這一爭議水域的對峙不斷升級。據悉,兩國商定的安排涵蓋了“在阿雲津礁執行輪換和補給任務的原則和方法,目的是在不損害國家立場的情況下避免誤解和誤判”。

菲律賓外交部尚未公布該諒解的全部內容。在國情咨文後的論壇上,菲律賓國家安全顧問阿諾(Eduardo Año)表示,在任何一方公布這一安排之前,兩國都必須表示同意。該協議是在7月2日舉行的中菲南海問題雙邊磋商機制(BCM)第九次會議上進行建設性討論後,與中方進行一系列磋商後達成的。

這也是繼6月17日發生在第二托馬斯礁附近的暴力對峙事件後,當時中國海警攔截並登上了前往為“馬德雷山脈”號執行輪換和補給任務的菲方船隻,導致一名菲律賓士兵受傷。

中國外長王毅周五在老撾首都萬象會見了菲律賓外長馬納羅(Enrique Manalo)。中國外交部的新聞稿稱,“王毅說,中方近日就仁愛礁人道主義生活物資運補問題同菲律賓達成臨時性安排,以維護海上局勢穩定。關鍵是菲方要履行承諾,不要再朝令夕改、出爾反爾,不要再反覆倒退、節外生枝。否則,中方必將予以堅決回應”。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周六會見了王毅。數小時前,布林肯批評了中方在南中國海“不斷升級的非法行動”。布林肯和王毅在攝像機前握手並互致問候,但沒有發表任何評論,隨後開始閉門會談,這是二人自6月23日布林肯訪問北京以來的第六次會晤。

雖然布林肯在周六早些時候與東南亞國家外長的會晤中特別指出了中方在南中國海針對美國盟國菲律賓的行動,但他也讚揚了菲中兩國所採取的外交行動。

布林肯對東盟各國外長說:“我們很高興地注意到今天對第二托馬斯礁的成功補給,這是菲律賓和中國達成協議的產物”。

布林肯周六表示,“我們對此表示讚賞,希望並期待看到這種情況繼續下去”。

                           【轉載自法國廣播電台】27/07/2024
———————————————————-

中國敦促菲律賓遵守在南海承諾,否則將面臨堅決回應

中國外交部周六發布的一份新聞稿顯示:中國外長王毅周五在老撾萬象出席東盟會議期間,與菲律賓外長馬納洛會面時,促請菲律賓不要違背兩國關於南海議題達成的協議和各自做出的承諾,否則,中國將予以堅決的回應。

流芳
最近數月來,中國與菲律賓在南海地區的對抗不斷,尤其在仁愛礁周邊海域。菲律賓在仁愛礁部署了坐灘軍艦馬德雷山脈號以宣示其主權。中國海警數度阻止菲律賓補給船前往運送物資,引發多次衝突。

在局勢緊張的背景下,7月中下旬北京與馬尼拉舉行了會談,隨後宣布:兩國就仁愛礁的馬德拉山脈號軍艦日常用品補給和輪換人物的臨時安排達成諒解。雙方一致認為:有必要繼續緩和南海局勢,通過對話和協商管理分歧,並同意相關協議不會損害彼此在南海的立場。

中國外長王毅周五在萬象與菲律賓外長馬納洛會面時指出:菲律賓必須遵守承諾,不要出爾反爾。否則中國將予以堅決反擊。王毅還強調:中菲兩國關係正處於十字路口,衝突與對抗沒有出路,只有對話協商才是正確的道路。

菲律賓外長馬納洛則在周五晚間向媒體表示:如果雙方執行協議,希望中國也遵守承諾。讓菲律賓方面能夠毫無阻礙地向軍艦上的軍事人員提供補給。他認為:這是緩解緊張局勢的重要一步。馬納洛同時表示希望促成兩國在其他領域的合作。

法新社報道指出:自2022年菲律賓總統小馬科斯上台以來,便強化了馬尼拉在南海的立場,更加堅定地宣稱菲律賓對某些富有爭議的珊瑚礁擁有主權。

中菲兩國在南海的對抗加劇了人們對潛在衝突的擔憂,特別是馬尼拉與華盛頓簽署了共同防禦條約,任何衝突都有可能引發華盛頓的干預。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周六抵達老撾,應與中國外長王毅舉行會晤。

                           【轉載自法國廣播電台】27/07/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