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猴新聞網

AKAU NEWS

以色列救出四名人質並打死數百名巴勒斯坦人

以色列救出四名人質並打死數百名巴勒斯坦人

↑圖上說明:從加薩地帶獲救的人質在以色列與家人團聚。 (2024年6月8日)

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星期六(6月8日)說,以色列不會屈服於恐怖,以軍之前救出了四名被哈馬斯激進分子關在加沙地帶的人質,他們在10月7日以色列南部的哈馬斯恐怖攻擊中被綁架。

內塔尼亞胡在營救行動後在作戰室說,「以色列不會對恐怖主義投降,」「我們在完成使命並返回所有我們活著的和死亡的人質之前不會放棄。」

以色列國防部長約阿夫·加蘭特(Yoav Gallant)星期六在聲明中說,星期六的營救行動是有挑戰性的,“我們的軍隊在加沙最複雜的城市環境中遭到猛烈射擊,顯示出如此巨大的勇氣。”

加蘭特說,這是他從軍47年來目睹的「最英勇和非凡的行動之一」。

這次救援行動發生在加薩中部努塞拉特(Nuseirat)人口稠密地區,空襲造成至少210名巴勒斯坦人死亡,400人受傷。路透社說,當地醫務官員說,這是戰爭開始以來最血腥的事件之一。

社群媒體影片顯示這次殺戮,但路透社無法立即核實。

努塞拉特45歲的居民和醫護人員齊亞德(Ziad)說,「就像是恐怖電影,但這是真正的大屠殺。以色列無人機和戰鬥機一整夜任意攻擊民宅和試圖逃離當地的民眾。

他說,「為救四人,以色列打死幾十名無辜的平民。」

以軍發言人丹尼爾·哈加里(Daniel Hagari)少將說,在一個居民區中心進行的營救行動遭到射擊,哈馬斯一直在這裡在加薩平民中隱藏被武裝分子看管的被俘人員。

哈加里並說,以軍還擊,包括空襲。一份警察聲明說,一名以色列特種部隊軍人在行動中被打死。

以色列說,四名被營救出來的人質分別為25歲的諾亞·阿伽馬尼(Noa Argamani)、21歲的阿爾莫格·梅爾·簡(Almog Meir Jan)、27歲的安德烈·科茲洛夫(Andrey Kozlov)和40歲的什洛米·齊夫(Shlomi Ziv)。以軍說,他們被帶到醫院檢查,健康狀況良好。

哈馬斯領導人伊斯梅爾·哈尼亞(Ismail Haniyeh)星期六在聲明中說,「我們的人民不會投降,抵抗將繼續,面對這個罪犯敵人保護我們的權利。」一名哈馬斯官員同時對路透社說,以色列在戰爭8個月前開始以來只救出四名人質,「顯示失敗,不是成就。」

哈馬斯還說,依然關有最大數量的人質,還可能增加。

美國總統喬·拜登(Joe Biden)稱讚四名以色列人質在加薩獲救。他在巴黎同法國總統馬克宏舉行的記者會上說,他和馬克宏都歡迎人質回來。 「在所有人質回家並實現停火以前,我們不會停止努力。」

白宮星期六在聲明中也支持所有確保剩餘人質獲釋的努力,包括美國公民。美國白宮國家安全顧問傑克·沙利文(Jake Sullivan)強調正在進行停火談判的重要性。

聲明說,「正在談判的人質釋放和停火協議會爭取釋放所有剩餘人質,讓以色列獲得安全保證,並救助加薩無辜平民。這份協議有美國的充分支持,被世界各國批准,包括7國集團、沙烏地阿拉伯、約旦、埃及、阿聯酋、卡達以及有公民依然被哈馬斯關押的16個國家。美國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Antony Blinken)星期日(6月9日)將重返中東,努力恢復以哈停滯的停火談判。

布林肯在為期三天的訪問期間將在埃及、以色列、約旦和卡達停留。他將強調哈馬斯接受談判桌上的停火提案的重要性,這份提議與哈馬斯上個月認可的停火提議幾乎完全相同。

內塔尼亞胡也面臨同意拜登總統上月批准的加薩停戰協議的越來越多的要求,但以色列極右翼威脅如果他同意就瓦解內塔尼亞胡政府。

聯合國週五將以色列軍方列入對兒童施暴的包括哈馬斯的全球侵犯者名單,導致聯合國和以色列之間的緊張上升。

內塔尼亞胡在其X社媒帳號上批評這個行動說,「今天,聯合國加入了支持哈馬斯殺人犯的行列,把自己列入了歷史黑名單。以色列國防軍是世界上最有道德的軍隊;

聯合國的任何妄想決定都不會改變這一點。針對學校和醫院的攻擊。該報告將正式公佈並於6月18日提交給15個成員國組成的安理會。

以色列指責哈馬斯造成其攻擊加薩北部一所聯合國管理的學校,因為裡面有哈馬斯激進分子。

聯合國近東巴勒斯坦難民救濟和工程處主任專員菲利普·拉扎里尼(Philippe Lazzarini)說,他對哈馬斯在學校活動的說法感到震驚,並表示該機構無法核實這一說法。

加薩衛生部說,以色列攻勢迄今已打死至少3萬6,801名巴勒斯坦人,但不區分戰鬥人員和平民。

法新社根據以色列官方數字報道,10月7日恐怖攻擊造成以色列1,194人死亡,大部分是平民。哈馬斯並綁架251名人質,116人仍被關在巴勒斯坦的土地,包括41名死者。

(本文參考了美聯社、路透和法新社的報導。)

                                          【轉載自美國之音】2024年6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