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猴新聞網

AKAU NEWS

食安須加油

食安須加油

台北市某高檔百貨公司裡的美食餐廳日前發生新型態食物中毒案件,罪魁禍首是「炒粿條」裡含有在台灣首次檢出的「米酵菌酸」毒素。以往「米酵菌酸」中毒只發生在印尼、非洲、中國大陸,台灣從未發現。

盼國內專家與政府官員應查明真相,並盡速找到毒素源頭,防止米酵菌酸在台生根、擴散,危害國人食品安全。

很多民眾難以想像,到餐廳簡單吃盤「炒粿條」、「炒河粉」,竟然可能喪命。

台北市發生的「米酵菌酸」食物中毒事件,已致兩人死亡、五人病危,令民眾感到震驚與心慌。

而國內面對這項新型食安危機的反應遲緩,一開始連「米酵菌酸」的檢驗方法都沒有,導致案發四、五天都無法確定死亡原因。後來是中部一家醫學中心剛好自國外進口尚未拆封的這個毒素樣品,提供法醫與死者血液比對,才證實是國內首例「米酵菌酸」中毒。

米酵菌酸中毒事件發生已逾一周,迄今許多事實都還莫衷一是,顯見政府的食安把關有待加油。

到目前為止,國人對這次的食安風暴有一大堆疑問,但迄今政府官員或國內專家都還沒辦法釐清,對於如何防治也尚未找到具體方向。

首先,「米酵菌酸」毒素來源究竟是來自國外?還是台灣自生?根據國外文獻,印尼、莫三比克、中國大陸曾發生過米酵菌酸的相關食品中毒事件。

其中印尼是因為民眾食用傳統椰漿製成的發酵餅;莫三比克是民眾飲用發酵玉米粉飲料;中國大陸是食用玉米發酵食品。

如果說米酵菌酸會出現在澱粉類食物,台灣民眾是以米食為主,鄰近其他以米食為主的日本、韓國,過去都從未聽聞米酵菌酸的中毒紀錄。為什麼這次死亡民眾的血液裡會驗到這個毒素呢?

有穀物專家表示,有些粿條、河粉在製程中會添加「玉米澱粉」,但玉米澱粉已糊化不會發酵;而且,幾乎很多勾芡食品都會添加玉米澱粉,長期以來也都未傳出中毒事件。

台北市這次中毒事件,死亡民眾的血液雖驗出米酵菌酸,但「粿條」本身卻沒有這個毒素的存在。這毒素究竟是出現在「粿條」還是「調味醬料」?是生成自國外進口的食材?還是已存在台灣的食物鏈環境?

其次,衛福部查到,中毒餐廳的「粿條」貨源一共有三家中盤商販售,銷路遍及全台的餐廳、商店、市場攤販。

如果是「粿條」有問題,為什麼這麼致命的中毒事件只集中在台北市這家餐廳,其他各地未見通報?另外,該餐廳是連續四、五天都有中毒事件,並非集中在某一天。而且這幾天到該餐廳用餐的顧客,有的死亡、有的沒事,這跟一般傳統的食物中毒樣態不同,也令人匪夷所思。

米酵菌酸是由唐菖蒲伯克氏菌產生,只要環境的溫度、溼度、酸鹼值條件合宜,就極容易繁殖,而且無色無味無臭令人難以察覺,對健康的危害非常大。

台灣已經首度驗到這個毒素,代表已在國內的環境中存在。政府的當務之急,是要加速全面撲滅唐菖蒲伯克氏菌的行動,趕緊查明真相,找到源頭盡速處理,防止米酵菌酸在台灣落地生根、繼續擴散;未來也應對玉米、穀類等高風險食材加強檢驗,全力做好食安把關,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轉載自人間福報】2024.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