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太陽花」學運十年親歷者稱「天然獨」世代重塑兩岸路線
↑圖上說明: 2014年4月7日, 台灣學生佔領位於台北市的立法院抗議台灣與中國大陸的「兩岸服務貿易協定」。
林乃絹***臺北-
3月18日是2014年台灣學運人士為了阻止中國和台灣服務貿易協定生效而發起抗爭,佔領台北立法院的「太陽花學運」滿10週年的日子。多位當年參與這場「公民不服從運動」的人士告訴美國之音,那次抗爭扭轉了當初兩岸政府積極推動經濟融合的路線。10年來,中國政治、經濟情勢的惡化,更證明台灣人當初做出了正確抉擇。
40年來最大「公民不服從運動」啟蒙「天然獨」世代
三月中旬的初春陰雨籠罩台北,台灣國會辦公室法案副主任焦佳宏緩步走出立法院,這是他的工作地點。10年前,焦佳宏第一次步入立法院,卻是以「太陽花學運」參與者身分,佔領立法院議場。
10年後,焦佳宏比劃著當時舞台的位置,回顧學者或政治人物輪番宣講,拿著太陽花和標語的人潮聚集,還有物資供給源源不絕的情景。
2014年3月18日那一夜,同樣是濕冷的天氣,200多上街反對國民黨立委強行宣布《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通過審查的學生及公民團體,翻越立法院圍牆並佔領議場,展開為期24日的非暴力抗爭,直到4月10日才走出立院,總計佔領國會585小時。
當年這場抗爭被視為1980年代以來台灣社會最大的“公民不服從運動”,在議場外獲得許多社會團體支持,數以萬計的支持者靜坐聲援、甚至供應各種物資到場,之所被稱為「太陽花學運」也是因為議場主席台上,妝點了支持者送來的向日葵花束而得名。
當時在新竹就讀交通大學族群文化研究所的焦佳宏說,他沒料到這場學運不僅影響台灣90後的「天然獨」世代(「天然獨」是台灣的政治術語與主張之一。據稱,這個詞由台灣現任總統蔡英文率先提出。她認為「認同台灣、堅持獨立自主的價值,已經變成台灣年輕世代的天然成分」),更是台灣民主政治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包括柯文哲和非國民黨的民代嶄露頭角。這場運動也是台灣當時的總統馬英九執政八年的重大分水嶺。在2016台灣總統大選中,國民黨失勢,民進黨執政。「太陽花」運動也影響香港2014年的「雨傘運動」和2019年的「反送中」運動。
「太陽花」運動後兩岸經濟融合「急剎」
焦佳宏回憶當時的社會氛圍是大眾意識到在與中國經貿開放的過程中,需要經過更多思考。他說台灣社會與中國互動的認知、政治選舉傾向、外交政策路線調整無不受到那場社會運動影響,兩岸經貿降溫、兩岸聯繫逐年減弱。
焦佳宏對美國之音說:「那個時代、在那個時間點,對於跟中國互動是要被警覺這件事情,它是有被打開某些開關的。社會在幫跟中國的連結這件事情踩剎車,在這個現場裡面感受到某些自己政治意識上的啟蒙,或者是對於民族的想像的啟蒙,那它會一直延續到現在。”
參與學運埋下了與政治工作的緣分,焦佳宏先後擔任四名立委的法案助理,他說民主思維和「公開透明反黑箱」已內化到自己的生命經驗裡,在參與公共事務時會堅守曾經支持的理念,也在與基層互動時保有溝通對話的機會。
他說2014年間,台灣人對中國的認識,主要依賴傳統媒體所傳遞的訊息,儘管當時中國尚未對台灣社會造成全面性影響,但青年世代已經明確地警覺到兩岸融合,恐將對自己的就業造成衝擊。
「太陽花」讓台灣人警醒,促進台灣走向世界
台媒《報導者》3月12日報導,在318學運後的台灣認同大幅提升,使得「天然獨」世代成為台灣社會慣用語,同年9月爆發的香港「雨傘運動」也直接受到「太陽花」學運的激勵與影響,兩者都具有「全球青年世代反抗既有體制」的時代意義。
台北的現場再設計議題行銷公司創辦人翁群翔在「太陽花」學運當時還是研究生。他說,自己在立法院外的馬路上睡了很多天,他輕描淡寫地自嘲只是幫忙當“人肉盾牌”,當時現場不時傳來警察準備攻堅驅離的消息,群眾總會快速集結,相互幫忙。
翁群翔告訴美國之音:「那場運動的確是打開了大家對國家、民族、複雜認同的想像,但是它沒有一成不變。自己很小的時候會認同我同時是中國人、也是台灣人的人, (學運)其實就算是解殖的一個過程,就是原來有這麼多認同的存在,才會知道說原來中台關係其實是有很多的危險或者是風險的存在,我們會想要選擇的是走向世界。”
當時兩岸政府宣傳《服貿協定》將擴大開放雙邊投資,包含金融、運輸、通訊等服務業,不斷強調利大於弊、台灣經濟需要中國。翁群翔直言自己當下也很難想像台灣應如何面向世界,只知道“我們不要跟中國綁在一起”,所幸10年來,台灣已從那個模糊的想像,走向清晰而正確的道路。
翁群翔說,台灣過去曾掀起“中國淘金熱”,台灣人礙於薪資停滯而嚮往到中國工作,直到遇上新冠疫情封控後出逃,且現在是連外資都在撤離。他直言“中國被看破手腳,統治無方且計劃經濟失敗。”
翁群翔指說從“九二共識”到香港的“一國兩制”,中共通過多次“政治實踐”,讓台灣人知道不能跟他們在一起,這段啟蒙過程賦予台灣人“防詐”體質,現在翁群翔正著手創立非營利組織“影響力編輯室”,希望在新媒體時代進行社會教育以對抗中國認知作戰。
太陽花學運中的反服貿核心人物賴中強,現在是經濟民主連合智庫召集人,他在“太陽花十週年與台灣的十字路口”座談會中指出,從1990年“台商西進”之後,台灣政策走向與中國“政經分離”,政治體制逐步民主化,經濟上卻不斷融入中國經濟體系,加深對中國的依賴。在2008年馬英九政府執政後,雙方經貿往來達到高峰。
直到2000年初期的教育改革,才讓90後「台灣之子」得以深耕本土意識,「太陽花」運動正是兩岸經濟大交流潮與台灣民主化後的新生本土世代相互衝撞。
賴中強對美國之音說:“它的時代精神就是要追求台灣的政治經濟的自主,因為我們擔心失去了經濟自主性以後,就會失去政治自主性,因為我們不願意與中國經濟一體化。”
「太陽花」十週年參與者盼賴清德帶領台灣「政治自主」
賴中強表示,在“太陽花”運動浪潮下贏得執政黨的蔡英文政府,並未積極地改正馬英九時期的對中經貿政策與法規,他期待即將就職的賴清德新政府,可以全面回應“太陽花”運動追求台灣政經自主的期待。
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副教授黎寶文也在座談會中指出,「太陽花」運動十年見證國際地緣政治的態勢變化。
2014年的時空脈絡下,中國是崛起中的霸權,即將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中國對國際社會是巨大的經濟機會,但現在中國的經濟成長實力高峰已過,成為衰退卻掙扎於維穩的威權政體。
此外隨著習近平上任以來惡化的國際形象,以及中俄「無上限」的戰略合作,都向當今國際社會釋出明確的威脅,因此台灣的重要性已超過傳統軍事戰略價值,而是只要台灣安全,現有國際秩序就得以持續。
新一代淡忘「太陽花」 參與者憂疏忽中國威脅
但「太陽花」運動的親歷者擔心,由於來自中國的Tiktok(海外版“抖音”)等社群平台普及,年輕世代眼中的中國不再是“看得見的威脅”,而是充斥文化娛樂互動,不僅對中國的認知從經濟轉向生活,感受「威脅」的強度也在減弱。
台灣國會辦公室法案副主任焦佳宏表示,台灣社會對「台灣人」的認同沒有異議,問題是「中國是誰?」應是未來政策推動和教育改革中,更需謹慎處理的題目。
台北現場再設計議題行銷公司創辦人翁群翔也認為「太陽花世代」與下一代對中國認知有鴻溝。他說,台灣社會十年前明確的堅持,是不跟中國在一起「不論服貿或馬習會,一切都不要」。
但現在的訊息相對複雜,有些群體還在觀望,他們看到的是中國創業環境、影視業的發展,覺得「科目三」(Tiktok知名歌舞挑戰計畫)無害,卻看不到政治迫害或言論限縮。
翁群翔說這是因為「00後世代」距離改變兩岸關係的大事件太遙遠,無法「體感」到什麼是抗暴,未來恐怕需要新的事件,讓他們真實感受到威權,才會想起民主價值有多重要。
然而,焦佳宏憂心,2024年台灣總統大選以來,無論政治圈或民間都在重新定調台灣跟中國,甚至全世界的距離。
【轉載自美國之音】2024年3月18日
——————–
太陽花學運十週年 林飛帆:阻斷兩岸統合議程、改變台灣命運
太陽花學運明天屆滿10週年,當時擔綱總指揮的林飛帆受訪表示,當年馬政府設定先經濟、後政治,一步步將台灣帶到「一個中國」框架下,最終達成兩岸統一協議,這場運動阻斷兩岸統合議程,徹底改變台灣在地緣政治的角色,也奠定台灣主流民意為「世界的台灣」的共識基礎,而非「中國的台灣」。
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4610787
太陽花學運10週年 反服貿家長:當年媒體將學生塑造成暴民
太陽花運動10週年,經濟民主連合今日舉辦「敘說318個太陽花故事」活動,邀運動參與者敘說反對服貿的經驗。經民連召集人賴中強指出,當年是反對服貿,絕不是只有反對黑箱。有參與反服貿的家長憶及,因為帶了小孩在立法院外搭帳篷抗議,正好反駁了特定媒體要把抗議學生塑造成暴民的報導。
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461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