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不景氣:更多中國女性選擇單身
越來越多的中國年輕女性憧憬著沒有丈夫和孩子的未來,這給政府帶來了一個意想不到的挑戰。中國西安一位28 歲、未婚的女自由撰稿人認為婚姻是一種不公平的製度,她對路透社記者表示:「無論是非常成功還是普通女性,在家庭中都要做出最大的犧牲”,這位女權主義者還補充說: “很多上幾代結婚的人,尤其是女性,犧牲了自己和事業發展,可並沒有得到承諾的幸福生活。現在,要過好自己的生活已經夠難的了」。
艾娃
在中國人口連續第二年下降、新生兒數量創歷史新低之際,習近平主席強調了「培育婚育新風」的必要性。
中國總理李強在今年人大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承諾要「努力建立生育友善社會」並加強托幼服務。
路透社指出,中國共產黨將核心家庭視為社會穩定的基石,未婚母親被視為恥辱,在很大程度上得不到社會福利。但是,在創紀錄的青年失業率和經濟衰退中,越來越多受過教育的女性面臨前所未有的不安全感,轉而支持「單身主義」。
官方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15歲以上單身人口達到創紀錄的2.39億人。結婚登記量在2022 年達到歷史最低點後,去年因新冠疫情的積壓而小幅反彈。共青團在2021 年對約2,900 名未婚城市年輕人的調查發現,44% 的女性不打算結婚。
然而,在中國,婚姻仍然被視為成年的里程碑,從未結婚的成年人比例仍然很低。但婚姻不受年輕人青睞的另一個跡像是,許多中國人正在推遲結婚,根據人口普查數據,中國人平均初婚年齡從2010 年的24.89 歲上升到2020 年的28.67 歲。
根據上海市的統計數據,去年上海男性平均初婚的年齡為30.6歲,女性達到了29.2歲。
旅居美國的中國女權運動家呂頻說「女權運動在中國基本上是不被允許的,但拒絕結婚和生育可以說是…對父權制國家的一種非暴力反抗」。
沒有道歉
經過數十年努力,中國女性的教育水平、勞動參與率和社會流動性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中國當局現在卻面臨著一個兩難的境地,因為同一群體的女性對政府的宣傳越來越抵觸。
在中國,長期單身的生活方式逐漸變得越來越普遍,這催生了以單身女性為主的網路社區,她們尋求志同道合者的聲援。
在中國的Instagram 網站小紅書上,通常三、四十歲女性影響者發表帶有「不結婚、不生孩子」標籤的貼文經常會獲得成千上萬的點讚。
另一個社群媒體平台——豆瓣上的一個反婚姻論壇有9,200 名會員,而另一個專門討論「單身主義」的論壇則有3600 名成員,他們討論集體退休計畫等話題。
南方城市南寧市一位24歲畢業即失業的女性最近向母親宣稱,她「從生孩子的惡夢中驚醒了」。她在微信眾寫道“不結婚,不生孩子,是我經過深思熟慮後做出的決定。我不欠對任何人的道歉,我的父母已經接受了。”
相反,她決定“躺平”,並為未來的旅行存錢。她說:「我認為約會或同居是可以的,但孩子是一項巨大的資產投資,回報卻微乎其微。」她補充說,自己已經和一些女性朋友討論過,在她們退休後租房子住。
眾多受訪女性表示,渴望自我探索、對中國父權家庭模式的失望以及缺乏「開明」的男性伴侶是她們決定保持單身和不生育的主要原因。
性別平等也是保持單身的另一個原因:所有女性都說,很難找到一個重視她們的自主權,並認為家庭勞動應平等分工的男性。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社會學教授舒曉玲表示:「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供過於求,而受過高等教育的男性卻供不應求。」根據官方數據,幾十年的獨生子女政策導致2022 年男性人口比女性人口多出3230 萬。
舒教授說:「受過大學教育的女性越來越友自信捍衛自己在社會中的權利和地位」。受過良好教育的女性在尋找支持她們的生活伴侶時,會發現同樣支持女性權利的合適男性較少。」
雖然並非所有受訪的女性都認為自己是女性主義者、或認為自己故意反抗政府,但她們的行為反映出華人女性透過個人選擇來增強自身能力的大趨勢。
儘管一些分析師認為,終身單身的人數未來不會倍增,但晚婚和生育率下降很可能對中國的人口目標構成威脅。
女權運動家呂頻指出:「長遠來看,女性結婚生子的熱情只會不斷下降」。她說:“我相信這是中國將面臨的最重要的長期危機。”
【轉載自法國廣播電台】07/0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