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面臨「斷交潮」 北京到底砸了多少錢挖牆腳?
↑圖上說明:南太平洋國家圖瓦盧於2024年1月舉行全國選舉。
王剛***華盛頓—
太平洋島國盧瓦盧選舉結束後,可能會成為下一個和台灣斷交的國家。北京多年來不斷地挖掘台灣外交的牆角,如今,台灣邦交國由李登輝時代的29個逐步減少到如今蔡英文時代的12個。那麼,台灣的邦交國數量會不會歸零呢?北京拉攏這些國家砸了多少錢?對台灣有多大影響?
下一個和台灣「分手」的會是吐瓦魯嗎?
太平洋小國圖瓦盧新一屆政府初步選舉於1月27日落下帷幕,現任總理考塞亞·納塔諾(Kausea Natano)未能成功連任。
人口僅1.1萬的南太平洋島國圖瓦盧位於國際日期變更線和赤道的交會處,國土僅26平方公里,是世界第四小國。由於地勢極低,圖瓦盧成為全球受海平面上升威脅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圖瓦盧基本上沒有工業,一個重要經濟來源是向外國出售捕魚許可證。吐瓦魯流通貨幣為澳元,長年依賴英國、澳洲、紐西蘭、台灣、日本等國和聯合國提供財政援助。
然而,圖瓦盧大選還是吸引了許多觀察家的注意:這個太平洋小國很可能會成為下一個和台灣斷絕外交關係、投向中國懷抱的國家。 2019年,吐瓦魯曾聲稱拒絕中國為了拉攏該國承諾協助建造價值4億美元的人工島。現任總理納塔諾被視為親台派,他的失勢不禁讓國際社會猜測吐瓦魯的外交動向。
位於台灣南部的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系教授郭育仁認為,圖瓦盧倒戈的可能性非常大,但是中國更多是出於在南太平洋近十年來戰略部署的考量。他告訴美國之音:“南太平洋14國的體量其實都非常非常小,可以給中國很大的使力點。所以下一步是圖瓦盧斷交的話,也不會太意外。”
台灣政黨“時代力量”成員、作家和學者周偉航告訴美國之音,台灣目前不少政界人士也認為圖瓦盧的離開是大勢所趨,但是“斷就斷吧”,台灣無意在補助款上再多加碼。
中華民國建國初期曾經在國際上有過一段時期的外交輝煌史,鼎盛時期正式邦交國達50多名,但是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71年聯合國通過1758號決議、中美建交幾項重大歷史事件的發生,造成了中華民國失去絕大部分邦交國,並且越來越少。
中國到底花費多少拉攏台灣邦交國?
2016年1月,蔡英文代表民進黨擊敗國民黨贏得總統選舉。蔡當年5月正式就職時,台灣有22個邦交國,已是歷史最低。
2016年,和中華民國有「百年外交」的中美洲國家巴拿馬(Panama)成為蔡英文上任後出訪的第一個國家。蔡英文訪問期間出席了巴拿馬運河拓寬竣工儀式併題詞。然而僅僅一年後,巴拿馬宣布和台灣斷交。時任總統胡安·瓦雷拉(Juan Carlos Varela)親自為中方承建的科隆貨櫃碼頭工程奠基,也宣布中方將投入7.5億美元建設並創造大量就業機會。
2019年,《巴拿馬美洲報》報導瓦雷拉曾收受來自北京方面1.43億美元的“援助款項”,其後巴拿馬財政部否認有此款項入賬。瓦雷拉於2020年因收賄和洗錢等罪名和許多其他官員一起被巴拿馬法官起訴。 2023年,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宣布瓦雷拉因為「巨額腐敗」而被美國禁止入境。
2016年底,非洲西海岸島國聖多美和普林西比(São Tomé and Príncipe)與台灣斷交。台灣時任外交部長李大維沒有確認該國索要傳言中的2億美金援助,但是承認是一個「天文數字」。
台灣在2018年再次失去3個邦交國,分別是多明尼加(The Dominican Republic)、布吉納法索(Burkina Faso)和薩爾瓦多(El Salvador)。
就在多明尼加宣布與台灣斷交不久前,台灣政府同意向多明尼加提供價值高達3500萬美元的軍備援贈項目,試圖穩固兩國邦交,但是2018年1月多明尼加突然「變心」投向中國懷抱。路透社2018年5月引述台灣外交部官員消息說,中國向多明尼加承諾了高達31億美元的投資和低利率貸款項目,其中包括2.2億美元的平價住宅、4億美元的新高速公路、16億美元的基礎建設項目以及3億美元的新天然氣工廠等。
人口約2千萬的西非國家布吉納法索於2018年二度與台灣斷交。布國外長巴里(Alpha Barry)曾在一年前對彭博社聲稱,布吉納法索拒絕了來自北京的高達500億美金的「收買」。然而,一年後巴里一改口風,稱「世界的變革和地區內社會經濟的明確挑戰要求我們重新考慮自己的立場」。
2018年後,中布雙邊貿易持續發展,布吉納法索甚至一度因為中國對傳統阿膠和驢肉的需求飛漲而成為對華驢皮出口大國,直到因為當地驢的生存數量驟減以及屠宰場造成污染,只好最後立法禁止。 2021年底,中布簽署《關於共同推動絲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諒解備忘錄》,中國再添「一帶一路」新夥伴。自此,台灣在非洲的邦交國只剩下史瓦濟蘭(Swaziland)。
2018年7月,外交部長吳鑷燮訪問中美洲國家薩爾瓦多(El Salvador),時任總統桑切斯(Salvador Sánchez Cerén)表示支持雙邊關係,但是8月吳鑷燮旋即宣布和薩斷交,因為「薩爾瓦多不斷向台灣當局要求大量資金”,但台方認為不切實際,恐讓雙邊都陷入高度債務風險。
吳鑷燮並未明確公佈薩國索求金額數字,但民進黨立委王定宇在個人臉書上公佈說一共約270億美元,其中聯合港特許經營權40億美元,週邊自由經濟特區230億美元,每年維持費約0.25億美元,再加上無確切數字的選舉經費、贈與金等。
2019年加入斷交大潮的有兩個國家:所羅門群島(Soloman Islands)、吉里巴斯(Kiribati)。
所羅門群島曾是台灣在南太平洋最大的友邦。外交部長吳鑷燮批評所羅門群島接受中國5億美金的金援,因此與台灣結束30多年的外交關係。就在所羅門群島和中國建交同一天,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宣布其子公司得標所羅門金嶺金礦工程施工總承包工程,得標金額約8.25億美元。
世界上唯一跨越赤道和國際日期變更線的太平洋島國吉里巴斯,也在2019年對台灣倒戈,和中國第二次建交。台灣外交部長吳鑷燮在記者會上說,吉里巴斯要求台灣政府協助購買民航客機,而台灣考慮到財政能力和援助方法,建議透過商業優惠貸款,被基國拒絕。
中國商務部2021年出版的「對外投資指南」吉里巴斯篇中提到,截至2020年末,中國對吉里巴斯直接投資3,639萬美元,主要集中在漁業領域。 2023年,中國一帶一路官網發布消息說,大洋世家(浙江)股份公司投資基里巴斯遠洋漁業捕撈的項目最高保險金額超過1億美元,是中國企業迄今在基里巴斯投資金額最大的項目。
2021年,中美洲國家尼加拉瓜(Nicaragua)第二次倒向中國。二度上台的左翼領導人奧爾特加(Daniel Ortega)年輕時是狂熱的馬克思主義者,曾於1979年上台後因為美國的敵視和台灣的追隨憤而和台灣斷交。 2021年奧特加在外界普遍認為的不公平選舉再次勝出,旋即和台灣斷交。對此,觀察家普遍認為是歐美對奧特加政權的詬病使得他轉而尋求中俄的支持。 2023年8月,中尼簽訂自由貿易協定,雙方將對各自超過95%稅目的產品最終實施零關稅。
2023年3月,宏都拉斯(Honduras)也走上倒戈之路。吳鑷燮告訴記者,中國一直在對宏都拉斯提出利誘,而洪國則對台灣和中國提供的援助方案進行比價。宏都拉斯對台灣提出經濟援助的要求,包括出資蓋醫院、水庫以及代償還該國債務,合計24.5億美元。洪國和中國建交後,環球時報稱“建交不到3個月,洪方即表達了參加共建’一帶一路’合作的明確意願,並廢除同台當局的自貿協定。”
2024年,人口僅1.3萬的太平洋島國瑙魯(Nauru)在民進黨候選人賴清德贏得總統選舉兩天后第二次宣布和台灣斷交。台灣外交部政務次長田中光形容此舉為“突襲式斷交”,稱瑙魯向台灣要求巨額援助,並就中國和台灣提供的援助方案進行比價。路透社在一篇報導中國承諾瑙魯每年1億美元的援助。
郭育仁告訴美國之音,對於這些被拉走的國家,中國並沒有公開花費金額,也不總是信守承諾。 「中國在挖台灣牆角,建交公報裡是不會提到援助的,所以他不會有一個官方數字。中國政府是建交之後承諾給你多少援助或者基建、技術轉移等方面。其實絕大部分中國答應的援助都沒有到位,因為他那個只是一個承諾嘛。就像當時承諾菲律賓總統杜特蒂要在菲律賓有多少投資,實際上也都沒有。”
週偉航認為,哪個國家被「拉走」並不能單純的從「收了中國更多錢」的角度去解讀。 “他們可能考慮的是一個更全面性的利益。就是說,中國會許諾比較寬廣的商業和經濟合作。”
「所以中國可以用許多不同的方式,包括更長期的合作,從一帶一路開始,到一般中國人的海外投資。這是整體的龐大的利益產業鏈,遠勝過台灣的單純的我在你該國貢獻某些設備,協助你建設某些學校,協助你修某些基礎建設,或吸引你的留學生可以在台灣免費就讀。相對來說,台灣還是專案式的合作,而中國是徹底長期的把這些國家吸收進中國的經濟體系。”
未來台灣是否會變成「零邦交國」?
目前,台灣在世界上還有12個邦交國:歐洲的梵蒂岡,中美洲的伯利茲和瓜地馬拉,加勒比海地區的海地、聖基茨和尼維斯、聖露西亞、聖文森和格林納丁斯,南美洲的巴拉圭,大洋洲的馬紹爾群島、帛琉、吐瓦魯,非洲的史瓦濟蘭。
郭育仁認為「中國不會不理性到非得把台灣的邦交國歸零不可,因為成本和效益相差太大了。」他說:「要把這12個邦交國全部都拿掉的話,中國還是要付出相當大的代價。如果台灣邦交國歸零,反而會引起國際社會對台灣的國際空間的高度關注,對中國來說也是反效果的。”
郭育仁說,如果中國把台灣邦交國歸零,反而會把台灣越推越遠,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都是「不智之舉」。他說:「蔡英文上台到現在,已經丟了10個邦交國。可是很明顯,尤其2020疫情之後,台灣現在對理念相近的國家,所謂的實質外交關係,在過去4年增長非常非常多。如果中國這麼不理性,非要把台灣邦交國歸零,只會讓台灣往實質外交的路線去走,這當然也不是中國所樂見的。”
選舉期間曾說台灣友邦剩下「零」也無所謂的台灣民眾黨主席柯文哲主張援外要公開透明,不與中國進行無謂的外交惡性競爭;要與非邦交國維持多元交往,加強參與重要的國際與區域議題。
週偉航也認為「歸零」的可能性不大。首先,他認為「台灣已經有很多有識之士正在利用各種方式修改外交政策,阻止這件事情的發生」。他告訴美國之音:「如果有一天跟中華民國所有的邦交國都斷光了,那中華民國這個招牌也就不要了,沒有意義了,沒有任何人承認了。那我們是不是直接變成台灣共和國?也就是說這個問題會串聯到台灣獨立。”
週偉航認為,如果斷交的發展激起台灣民心倒向台獨,從而破壞台灣海峽的和平穩定之現狀,也會踩到美國和許多國家的紅線,所以美國也不會樂見這樣的後果。
郭育仁形容台灣民眾「長期以來都有很強烈的國際孤立感」。他說:「從1970代退出聯合國,像以前講的,台灣是『亞細亞的孤兒』。」然而,這個孤立感到2020年疫情爆發之後被突破。 “因為不只是台灣本身防疫做的很好,是模範生。然後2022年烏克蘭戰爭爆發以後,全世界都聚焦台灣。”
「所以現在台灣老百姓對於邦交國被中國拿掉,是有厭惡感,而不是孤立感。就如同中國的軍機艦一天到晚來騷擾台灣,對於台灣社會來說,好像已經習慣了,反倒是在國際社會養成一種自信感。這個國家雖然小,邦交國不多,可是在非常多的領域上台灣都是世界強國。”
目前,持中華民國護照之國民可以免簽證或落地簽證前往135個國家或地區,並且透過提前獲得電子旅行授權進入10個包括美國在內的國家或地區。
【轉載自美國之音】2024年2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