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民調三足鼎立許多年輕人不願被兩岸議題綁架
↑圖上說明:台灣民眾黨總統候選人柯文哲在新北市掃街拜票時,他的支持者向他歡呼。(2024年1月10日)
向凌***臺北-
2024台灣總統與國會大選塵埃落定。許多年輕選民對於藍綠兩黨的惡性循環感到厭惡,不願再被兩岸議題綁架,但在國安問題上站隊美國。
民生議題受到更多關注
受到全球關注的台灣總統與立委選舉結果揭曉,在近72%的投票率下,民進黨賴清德、蕭美琴將成為第16任總統、副總統,打破台灣近30年民選總統以來的“政黨輪替魔咒”,將繼蔡英文總統兩任任期後,延續民進黨執政。但台灣人也以選票表達對民進黨連續執政8年的不滿,讓民進黨無法在國會過半,未來民進黨政權在立法院將面臨極大的挑戰。
《日經亞洲》(Nikkei Asia)1月9日報道,分析師指出,年輕選民可能會左右選舉結果。這次選舉有600多萬選民,即台灣1,950萬合格選民的31%,年齡介於20至39歲之間,佔比高於60歲以上的選民。
這次選舉的後起之秀民眾黨受到年輕族群青睞,該黨主席暨總統候選人柯文哲在此次大選得票率排名第三,得票率26.46%;民眾黨在立法院斬獲8席,成為夾在民進黨與國民黨之間的關鍵少數。
就讀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學系的姚皓恩認為,這次選舉比過去更無法反映真實的民意。他對美國之音說:「我們不是選擇一個我們真正喜歡的政黨,只是選擇相比之下比較好的政黨,或是相比之下我們認為會比較合適的領導人,他只是比較不差的那一個。」
姚皓恩表示,這次選舉的新起之秀民眾黨受到年輕族群青睞,在立法院斬獲8席成為關鍵少數,就是因為年輕人已經沒有辦法接受藍綠兩黨惡性循環的政黨輪替;而即使民進黨繼續執政,許多支持者對賴清德的認同度並不高,只不過是在三位總統候選人中選擇一個比較能接受的而已。他說,從該黨這次競選口號是主張讓賴清德繼續走蔡英文鋪好的路,就可以看出賴清德連在原本綠營的支持者中也未必很受歡迎,這也是許多年輕人選擇投票給民眾黨的原因。
就讀世新大學新聞系的林芷君表示,對她而言,投票的意義和目的並不是想要自己支持的候選人當選,而是「透過選票的影響數據、反映出心聲」。她向美國之音指出,民進黨的得票率是近三屆來最低,而且這場大選「分裂投票」的動向明顯,也許能夠嚴厲鞭策民進黨去檢討過去8年內在民生、兩岸、疫情等施政,並針對居住正義、勞工及移工權益、校園營養午餐等未解決的問題提出配套措施。
長期關注政治議題的台北市大學生李季勳對於立法院沒有任何政黨席次過半的結果感到高興。他對美國之音表示,傳統媒體與政治立場鮮明的新媒體在選戰中為藍綠兩黨帶風向,民眾黨還是成為國會的第三大黨,彰顯出選民對於社會問題的重視程度大幅提高。
他說:「相較於兩岸問題,關注度更高的是實質上的民生問題,以及司法改革、媒體改革的議題。也就代表說,部分選民已經厭惡了長久以來藍綠兩黨在國會中互相惡鬥的歹戲拖棚,造成台灣社會問題不斷。」
李季勳指出,以往只要搬出兩岸議題來綁架選民,藍綠獲勝的一方就能穩坐四年。這次國會三黨鼎立,對於民生等社會議題的關注值得期待。
對此,台灣民進黨國際部主任趙怡翔表示,民進黨也體認到,在這次選舉中民眾黨確實獲得相當程度年輕人的支持,反映出年輕人對於民生問題的關注提高。
他告訴美國之音:「這些議題也是未來賴清德就任之後會積極因應、處理、研議解決的問題,包括在高房價、包括縮短教育或者是其他方面的落差、提升工作機會,以及相關的工作待遇。」
住在新北市的年輕英語教師李偉綸認為,藍綠之一的候選人當選總統,乍看之下台灣的未來還是在藍綠之間徘徊搖擺,但這不代表是第三勢力的一種失敗,反而是讓台灣的民主更近了一步。
他對美國之音說:「因為這次各政黨的支持比例也來到將近三分之一的局面,這也意味著接下來民眾黨的走向也十分重要,代表更多的聲音和意見能被聽見,且話題也將不僅止於兩岸的問題。」
兩岸維持現狀仍是主旋律
台灣《遠見民意研究調查》去年9月下旬對台灣22縣市民眾發起意見調查,在問到兩岸關係的期待時,有59.5%民眾希望「維持現狀」。5月即將接任民進黨副總統的蕭美琴曾在去年12月2日表示,維持台海現狀已是全球共識與最大公約數。
台北市大學生李季勳希望兩岸暫時維持現狀。他認為,以台灣的國力要抵抗中共武力,所花費的代價會非常高,而寄望與美國與其盟友會在兩岸衝突真正爆發的時候出兵援助台灣,並不現實。
他說:「我認為現在的中共雖然已經具備武統台灣的條件,但是對於中共而言,武統台灣背後的損失仍然是高於武統台灣所帶來的利益。」李季勳表示,基於國際局勢、
經濟、軍事、國內動盪等因素,中國在中短期內不會武力攻台,台灣人應該利用這段時間理性務實地準備,而非被藍綠兩黨所鼓吹的亡國感所綁架。
台灣民進黨國際部主任趙怡翔指出,賴清德在當選後的第一個記者會也提到將延續兩岸維持現狀,甚至可追朔到選舉時期就提出了和平四大支柱作為行動方案,做為未來執政的方針。
他說:「我們在四大支柱裡面針對國防的嚇阻力針對這個經濟安全,以及我們這個國際民主夥伴之間的合作,以及維持穩健以及具有原則的兩岸立場這些個別項目上,其實賴清德在選舉的過程都有講得很清楚。」
就讀於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學系的姚皓恩認為,台灣始終是國際社會的一顆棋子,雖然對於兩岸局勢可以表態,但兩岸是否發生衝突或戰爭取決於中國。他指出,俄烏戰爭讓西方世界對大國攻擊有了全新的檢視,也影響了台灣在美中之間的選擇。
他說:「民進黨上台也代表著,我們進一步站隊美國這邊。就是在短時間內,至少四年內,我們基本上是不會投向中國那邊。」
住在新北市的年輕英語教師李偉綸認為,民進黨持續執政,中國一定會有所動作。
他說:「中國仍會持續壓迫台灣,東北亞的國際關係也是日漸緊張,因此這幾年台灣的動向成為關鍵。」李偉綸認為,兩岸需要保持溝通及持續交流,中國也應該理性地對待台灣,拋棄封閉而消極的態度。
中國經濟萎靡或使台灣走向脫鉤
對於未來的兩岸關係,就讀於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學系的姚皓恩認為,民進黨繼續執政,勢必會延續蔡英文政府八年中嘗試的「去中國化”,或對中國相關的種種限制,而這在短期是會成功的。
他說:「因為中國目前剛進入後疫情時代和前陣子的地產危機資金鏈斷裂,整個中國現在的經濟其實都非常萎靡,這也就代表了,中國目前沒有資金或是資源可以來提供給我們台灣。”
就讀世新大學新聞系的林芷君認為,撇開政治層面,人民之間仍有交流的空間。她指出,人的行為、想法、思想是受環境影響形成的,台灣人應該要理解,中國人深受黨國教育影響而不自知。
她說:「我們所認知的『民主自由』也許只是因為我們生長在台灣,認為是理所當然,若今天身份對調,我們會是揮舞黨旗堅定不移的愛黨人士、還是萬中紅裡唯一看得清楚的民主鬥士?」
林芷君表示,中國在學術、藝文、體育等領域擁有許多傑出的人才,台灣人要試著拋下成見,挖掘彼此的專業知識,實踐更有意義的交流。
【轉載自美國之音】 2024年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