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日:中國試圖利用經濟聯繫拉近與台灣的距離卻沒有奏效
中國試圖利用經濟聯繫拉近與台灣的距離,卻沒有奏效。即使隨著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升溫,台灣經濟開始更多地向美國和其他國家傾斜,但這種轉變卻是有代價的。
↑圖上說明:中國國台辦報告,因台灣芒果偵測出有害生物暫停輸入。但台灣產品遭禁時,都會推動台灣尋求新市場而遠離中國市場。 © 網路圖片
小山
根據華爾街日報今天報道稱,多年來,北京方面一直希望透過讓台灣人民相信,他們的經濟前景與中國密不可分,來贏得對台灣的控制。然而,更多的台灣企業開始轉向美國和其他市場,從而減少了對中國的依賴,北京方面感到自己對台灣的經濟影響力正在減弱,對此頗為惱火。
這種轉變的一個跡像是,美國去年首次取代中國大陸成為台灣農產品的最大買家。
晶片製造商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等電子產品公司也在向美國和其他非中國買家出售更多產品,這在一定程度上要歸功於華盛頓方面對晶片的限制和蘋果公司對台灣晶片的押注。
台灣政府的數據顯示,整體而言,2023年前10個月台灣對美國的出口比2018年同期增加了80%以上。台灣對中國大陸的出口下降了1%,與大約10年前中國大陸和台灣經濟迅速融合時相比發生了重大變化。
台灣的對外投資也發生了變化。21世紀初時這些資金主要流向中國大陸,現在已果斷轉向其他目的地,包括東南亞、印度和美國。
在蘋果開始推動供應商多元化之後,iPhone在中國大陸的主要代工商、台灣電子巨頭富士康(Foxconn)正在印度和越南擴張。
中國官方媒體最近報道稱,中國已對富士康展開稅務和土地使用調查。儘管台灣官員和分析人士將這些調查解釋為中國希望富士康創始人郭台銘(Terry Gou)放棄參加明年1月份台灣總統選舉的計劃,也有一些人表示,中國政府也可能是在試圖向富士康施壓,迫使其抵制與中國脫鉤。
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9月份曾表示:“任何企圖’唱衰’大陸經濟、企圖’脫鉤斷鍊’的言行都是別有用心的、徒勞無效的。大陸始終是台胞台商發展的最佳選擇。”
華日稱,與中國大陸的經濟完全脫鉤恐怕是不可能的,即使有可能,對台灣也將極為不利,更不用說對中國而言了。
即便如此,仍有許多因素在推動台灣重塑與中國的經濟關係。
川普(Trump)時代的關稅和拜登(Biden)政府的出口管制提高了從中國採購的成本,在某些情況下甚至禁止從中國採購。美國公司正在推動其台灣供應商實現採購多元化,而中國工資的上漲也削弱了中國對外資的吸引力。
台灣人長期以來對中國的情緒變化——以及中國以其經濟影響力來懲罰台灣的行為——也是推動因素。中國已禁止進口鳳梨等台灣農產品,並在2022年禁止石斑魚進口,也對赴台旅遊施加限制。
這些限制措施在某種程度上適得其反,迫使台商另謀他路而尋找新市場。
台灣政府也鼓勵與東南亞、南亞、澳洲和紐西蘭建立更緊密的經濟聯繫。2016年推出的「新南向政策」在台灣引起了激烈的爭論,國民黨認為發放獎學金等促進關係的措施代價不菲,並不值得。
但台灣對「新南向」貿易夥伴的出口額在2023年前九個月已增至660億美元,比2016年同期高出約50%。
台灣經濟部長王美花在接受《華爾街日報》專訪時表示,坦白講,台灣是在被動回應有關要更加多樣化貿易夥伴的需求。她說,台灣需要自己管理風險,但也更需要盟友與台灣一起化解這些風險。
【轉載自法國廣播電台】27/11/2023
菲美澳南海巡邏接連登場 多邊合作秀捍衛國土決心
面對中國在南海步步進逼,菲律賓急速強化與盟邦軍事合作。11月以來,日相訪菲、菲美陸戰隊聯合演習及菲美、菲澳南海巡邏等接連登場,顯示馬尼拉藉多邊合作捍衛國土的決心。
https://udn.com/news/story/6809/7602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