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軍登台所需後勤補給規模將逾諾曼第登陸
陳民峰
本週英國「經濟學人」報導,根據中國軍方的研究,登陸台灣需要動用的船隻、車輛與物資補給,將遠超過1944年盟軍諾曼第登陸的運輸及物資規模。台灣學者則提醒,不要因為看到對台灣有利的報導而高興。正因為登陸作戰難度高,代價大,北京會利用長程飛彈等方式,優先截斷台灣的能源供應,以最低成本達成迫談。
本週英國「經濟學人」報導,中國軍方研究顯示,登陸台灣需要動用的船隻、車輛與物資補給,將遠超過1944年盟軍諾曼第登陸的運輸及物資規模,入侵台灣將使中國陷入後勤補給的困境。
「經濟學人」指出,中國解放軍一份研究估計,進犯台灣必須動員三千列軍事列車、一百萬車輛、二千一百架軍機與八千多艘船艦來運輸軍隊、裝備與物資。另一項研究推測,登陸台灣需要超過三千萬噸的物資,規模遠比1944年6月美國和盟邦用在諾曼第登陸的船隻、車輛與物資來得多。
台灣前參謀長李喜明說:「這是他們的軟肋。如果台灣不投降,共軍一旦登陸,仍必須打一段時間,或許一周、兩週。屆時後勤補給在哪裡?後勤的支援需要跨越海峽,但我們不必,我們在自己的院子裡作戰。」
「經濟學人」說,1949年古寧頭戰役中,共軍九千多人渡海進攻,在沒有彈藥補給、沒有糧食的情況下,大部分陣亡,一部分被俘,作戰宣告失敗。近七十五個年頭過去,中國軍力已不可同日而語,但如果真有意發動台海戰爭,兩棲登陸作戰的後勤考驗仍然令人畏懼,足以讓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猶豫不決。
中國國防工業雜誌去年十月曾提到,俄羅斯軍事後勤和補給不足,「值得我們密切關注」,特別是在未來穿越海峽和奪島方面,呼籲當局增加軍事補給庫存。文章還說,「現代戰爭消耗的物資數量驚人,尤其是在持久的消耗戰中,彈藥和物資耗盡的一方必然是輸家。」
此外,中國軍方機關報「解放軍報」今年二月也曾報導說,隨著作戰行動的節奏加快,向前線運送彈藥和其他物資變得益發困難。未來戰線勢將拉大、作戰部隊將分佈在更廣泛的地區,使後勤作業更加複雜,中國現有的後勤運輸能力尚不足以應付現代戰爭。
美國前國防情報局中國專家亨利(Lonnie Henley)則質疑解放軍空軍是否有足夠的維修能力、備用發動機以及訓練有素的戰機飛行員,並認為,恐怕難以執行持續兩週以上的作戰任務。
對於經濟學人雜誌的專文提到,中共如果發兵登陸台灣,所需兵力可能超過諾曼地登陸,帶來極大的後勤壓力,可能超過解放軍所能負荷。對於這項報導,台灣的學者認為,共軍若對台灣實施傳統登陸,的確難度極大,犧牲也必然慘重。但也因如此,北京會利用長程飛彈等方式,優先以截斷台灣能源供應為目標,以最低成本達成迫談。
台灣國防部前視察盧爾德允表示,台灣海峽對於大軍登陸作戰,的確是非常大的障礙,使傳統登陸戰法幾乎不可能。但也因為如此,正好驅使中共不走老路,採取前所未有的攻台方式。
他舉例說,中共可能以遠程飛彈對第二島鏈以西的海域實施全面封控,在海上實現區域阻止和反外國勢力介入,目的在於不讓油輪、天然氣輪等台灣賴以為生的能源進入,一旦能源供應接續不上,台灣社會進入沒水沒電的困境,就會導致兩岸天平崩毀,中共便能逼迫台灣當局上談判桌。
台灣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副教授李大中表示,國外媒體與學界對兩岸衝突的機率與可能結果,論述往往言人人殊,不宜見到對自身有利說法就覺得高枕無憂。另外,不管戰爭結果如何,台灣社會必定承受慘重損失,最合理的戰略仍是「實力和平」:一方面積極備戰,同時又要穩固兩岸關係,盡量避免戰爭發生。
【轉載自法國廣播電台】10/11/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