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學生金融教育
近日中部有九所大學的學生集體遭受「無卡分期貸款」詐騙,估計至少兩百到六百位大學生受害,是歷年校園罕見的大規模集體金融詐騙案。值得注意的是,今年起,《民法》的成年年齡下修至十八歲已經生效,涉世不深、歷練不足的學子提早有獨立行為能力,學校有必要加強學生的金融基礎教育,學生也應重視對金錢與法律的把控,提防掉入詐騙陷阱。
中部發生大學生集體遭詐騙案,嫌犯假冒3C通訊行的業務員,謊稱可以用「學生優惠方案」「投資」手機、蘋果電腦,然後轉手賣出獲利,以每案給付五千元佣金為餌,吸引大學生填寫無卡分期貸款合約書,還強調會幫忙繳納貸款。等學生們收到催繳通知書,才紛紛發現是騙局。嫌犯的黑手伸入至少九間大學,顯見大學生已被盯上,成為歹徒作案目標。
近二十多年來,國內歷經信用卡、現金卡債的「雙卡風暴」、P2P網路個人信用借貸平台等債務風波,在金管會嚴格管控下,銀行業已較慎重的審核年輕人的信用貸款條件與額度。但自早年地下錢莊變身的所謂民間融資公司、第三方借貸平台等等,仍然在灰色地帶遊走,用免擔保、「只要有學生證就能借錢」、「不會告訴家長」等話術,吸引想買新款手機、機車……但又資金不足的年輕人,讓許多學生還沒畢業就揹上高利貸的沉重債務。一旦學生還不出債,融資公司或平台就找上家長,成為父母和學子雙方的夢魘。
前陣子網路上流傳一部動畫影片《山道猴子的一生》,講述一位年輕人愛玩車,喜歡騎重型機車跑山,又交了網美女友,因而在已有的學貸外又不斷辦理信用貸款、向親友借錢,導致掉入債務陷阱。後來面臨愛情、金錢兩失,最終在山道飆車時失去了生命。這雖然只是一部動漫,但因劇情寫實,許多內容被評為「比真實還真實的年輕人寫照」。
但這次中部大學生發生的集體詐騙案,型態並非利用學生想消費高價手機或電腦的慾望,而以「賺佣金」、「賺介紹費」來誘惑涉世未深的大學生。部分受害大學生雖有警覺心,但嫌犯靠著秀身分證(誰知真偽?)、簽本票(本票也可能用假名簽署)來取信,還靠著似是而非的「債權轉移」等金融術語,騙說會代繳貸款,唬得大學生簽了分期貸款合約書。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起,年滿十八歲就具有獨立行為能力,例如購買手機、租房子、訂契約、到銀行開戶、辦信用卡等,無須再經過法定代理人同意。隨著科技、網路盛行,社會快速發展變化,在新金融商品、新商業模式不斷出爐;而年輕人的金融素養本就不足,如今面臨的挑戰更大。台灣金融研訓院去年曾做過「大專生金融素養調查」,超過一半的大專生自評對金融知識「不太了解」、「完全不了解」。詐騙盯上大學生,顯見不是偶然或單一的事件,也非單純年輕人智商或貪慾的問題。
在詐騙猖獗的今日,學校有必要強化學生的金融教育,提早傳遞與培養正確的金融知識、法律、金錢價值與理財觀;家長和學生本身也要時刻警惕,提高防範意識,不亂簽任何文件或合約,保護好自己的個人資料。
【轉載自人間福報】2023.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