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齣歷史劇的啟示
浙江好酷影視公司去年十一月出品《天下長河》歷史劇,描述清康熙朝選官治理黃河的故事,穿插平三藩、收台灣、三征噶爾丹等情節。劇情主軸是治河,但著墨收復台灣的敘事,遠多於平三藩和征伐噶爾丹。
《天下長河》在Youtube、衛視和陸港台有線電視頻道播出後,追劇者眾。網路平台給出八點五分好口碑,今年七月統計網路播放量達十六億次,被封為必看歷史好劇之冠。
這齣四十集連續劇中的人物,在大清歷朝實錄中多有記載;演員藉幽默口白、生動演技,把康熙的帝王心術、朝臣結黨伐異、官場沒有靠山就難做事等曲折,演示得活靈活現,很能反映當年社情。對照今天兩岸的民選獨裁或一黨專政,更發人深省。
帝王將相的歷史劇能呈現睿智恢宏,也能反映泄沓衰敗,能藉古諷今,也能古為今用,摻進了濃濃的政治意識。
《天下長河》劇中,康熙與群僚論收復台灣,他的台詞是:「台灣是老祖宗留下的土地,一寸都不能在我手上丟掉。」對台灣「不是打或不打,而是什麼時候打?」
台灣觀眾聞此說當然不安,有非中論者批滿清崛起於白山黑水的東北,台灣什麼時候變成他們老祖宗留下的土地呢?
但質諸歷史,北方草原民族入關主政,必習漢文、讀漢書,融入華夏典雅文化,承襲先朝疆域。魏晉南北朝的五胡十六國,進據黃淮平原後,用漢臣、漢文,連定鼎國號也取自前朝的燕、秦、趙、漢、魏之名。
所謂老祖宗留下的土地,乃意指華夏一統傳承的國土,朝代更迭,不是割裂丟失疆域的理由。就像美國原只有東北十三州,後來開發西部,驅印地安原住民於保護區,北向俄帝國買阿拉斯加,南則從墨西哥手中占領德州,現在美國的五十州成了老祖宗留給他們的地,誰能割裂。
康熙派施琅攻台,明鄭王朝的鄭克塽降清,滿大臣中有人主張棄台;康熙認同施琅見解:「一旦大清棄台,紅毛番(荷蘭人、歐洲人)就會騷擾台灣廈門的百姓,還會乘船進擾江浙沿海。」「台灣屏障東南海域,物產足夠育民養兵,免為他邦所乘。」
以這些劇情對照兩岸現況,政治意識昭著。中共建政後立志收復台、港、澳等十九世紀割讓給列強的領土。台灣尚未歸建,即成美、日、歐抑制中國大陸的籌碼。大陸主流民意是回首抗戰的血肉長城、山河遭災,而後才收復台島,若任之分離,如何對得起先烈的犧牲。
兩岸文化同源、族群同根。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回憶與毛澤東的談話,當年兩岸都自認代表中國,毛雖不鬆口武統,但未急於求成;毛認為台灣事小,蘇聯打破全球均勢的事大;毛說:「我們可以暫時不管台灣,等一百年以後再說。」
《天下長河》劇中康熙說,對台灣「不是打或不打,而是什麼時候打?」意指將待機而動。再看毛澤東的可等百年說,就是植根於兩岸都自認為一中代表,由而認為世界事大,台灣事不急。
當下台灣主流民意是維持兩岸分治現狀,幾無政黨主張反攻大陸還我河山。美國已把設在台北的大使館遷去堅持兩岸一中的北京,但求兩岸別動武、保和平。
看《天下長河》這齣劇,可知兩岸打或不打議題,端在認知信史的華夏一統意識;有此意識,打的時機不出,則兩岸生民幸甚。
【轉載自人間福報】 2023.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