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猴新聞網

AKAU NEWS

總統:明年啟動「晶創台灣方案」半導體產業再升級

竹科48廠商裁員496人 國科會:硬碟大廠關閉其餘僅個案

新竹科學園區10月份有48家廠商共裁員496人,引起外界關注,國科會說明,主要原因為某硬碟零件生產公司隨著新興產業趨勢變化,致公司決定關廠,今年8月即已依大量解僱勞工保護法規定通報竹科管理局,其餘公司資遣員工皆為例行管理性資遣個案,為公司營運考量所進行人員調整。
https://udn.com/news/story/7240/7601102

總統:明年啟動「晶創台灣方案」半導體產業再升級

蔡英文總統今天(27日)上午接見「中華民國第46屆、海外華人第32屆創業楷模暨創業相扶獎得獎人」,說明政府近年積極推動前瞻基礎建設、鼓勵台商回台投資、協助外國人在台就業,也積極投資新創,帶動台灣的創業風氣。她並指出,政府推動的「晶創台灣方案」將進一步升級台灣半導體產業,且吸引更多國際人才帶動台灣各行各業產業創新。
https://www.rti.org.tw/news/view/id/2187903

++++++++++++++++++++++++++++++++++++++++++++

深度解讀:台灣半導體產業強盛的秘訣

山田裕規(NHK國際部記者)

尖端半導體使我們的生活更加便捷,同時它也成為了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像是高效能智慧型手機、以ChatGPT為首的生成式人工智慧(AI)、自動駕駛、機器人技術等,它們都利用了尖端半導體,這些半導體的一大部分都是由台灣的半導體製造商「台灣積體電路製造」(台積電/tsmc)生產的。

雖然美中兩國於高科技領域的對立不斷持續,台灣本身也處於發生不測事態的風險之中,但台灣依然在島上堅實地開展著面向下一階段的投資。

本篇背景消息將透過實地採訪,帶您深度解讀台灣的決心與苦惱。
最尖端半導體生產基地—台灣

在代工生產半導體領域,台積電的全球市場佔有率超過50%,高居榜首。僅關注尖端半導體的話,其擁有高達全球90%以上的產能,幾乎所有的尖端半導體都是在台灣的台積電工廠製造的。

台積電的生產體制是怎樣的?是什麼帶領它走向強大?為了解開這個謎團,我於今年8月前往台灣進行採訪。

正在興建中的台積電工廠

台積電的總部坐落於台灣北部的高技術產業核心地帶-新竹科學園區。在該公司的用地內,一座巨型工廠的建造工程正緊鑼密鼓地進行之中。

工廠的主體結構已經完工,運輸建築材料的卡車和挖土機也在周圍馬不停蹄地工作。附近土地的平土作業也已結束,今後這裡將興建相關設施。

工廠完工後,台積電將在這裡生產電路直徑為2奈米的最尖端半導體晶片,目前在全球尚未量產。
另外,工廠的旁邊還建有一座地上10樓、地下7層構造的研發中心,剛於今年7月啟用。據悉,共有約7,000名工程師等員工在這裡工作,進行2奈米晶片和最尖端半導體生產技術的研發工作。

由此可看出,台積電透過將生產與研發基地建在比鄰位置,以圖盡快實現量產。

台灣當局的半導體產業提升戰略

在提升台灣半導體產業水準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的是台灣經濟部,相當於日本的經濟產業省。

研發中心

台灣經濟部技術部門的官員張能凱接受採訪時表示:「為了應對智能化和數位化於未來發生的變化,我們正在致力於改善半導體技術。在台灣本土生產半導體、創造附加價值是非常重要的。」

台灣經濟部製定了最新的半導體戰略“先端技術與產業鏈自主發展計 劃”,其中指出,台灣當局將積極支持在其本土研發下一代半導體。

地緣政治風險與「分散」的要求
不過,台灣也正困擾於當下的國際情勢。過去,半導體僅僅是電子產品的所需零件之一,但時至如今,它的定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其成為了牽動各國命運的全球戰略物資。特別是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之下,全球都經歷了半導體匱乏的問題,因此,各國開始競逐半導體的本土化生產。

另外,美中兩國在高科技領域的對立仍在持續。美國從2022年10月起,限制向中國出口搭載尖端半導體的相關產品。

另一方面,中國大陸表示為了統一台灣將不會放棄使用武力,外界愈發擔憂台灣有可能發生不測事態。

美國總統拜登視察亞利桑那州的台積電廠(2022年12月)

美國則認為將尖端半導體的產能集結於台灣是一項具有巨大風險的行為,因此其開始致力於半導體的本土化生產,也就是實現製造基地的「分散」。美國政府斥巨資邀請台積電在該國西部的亞利桑那州建造3納米晶片工廠的計畫就起源於這一背景。

傾注全力實現半導體產業內包
即使身處這樣的國際情勢之中,台灣不僅依然秉持著本土生產尖端半導體的方針,還進一步嘗試自主生產半導體原料和生產設備。迄今為止,這兩項物資都長期依賴海外製造商的產品。在生產設備領域,美國與日本佔有全球市場6成以上的份額。

雖然台灣可以透過海外企業的在台窗口取得維修服務和零件等,但其依然在盡己之力,擴充可自主生產的設備種類,併計劃將台灣企業融入供應鏈之中。

經濟部技術部門官員張能凱告訴記者:「為了防止供應緊張,如果能夠確保其他的供應源,就能實現晶片的持續生產供應。我們希望能夠加強台灣本土的重要原料和生產設備的生產及研發,進而提高供應網絡的彈性,並藉此使半導體的生產製造更加穩定,最終實現整個產業的健康發展。”

半導體生產設備領域同樣有所成就

由台灣當局推動的相關項目起到了一定的實際效果。我前往一家總部位於台灣北部、且正在接受經濟部資金補助的生產設備製造商進行了採訪。該公司創立於2002年,原先是提供生產設備維修服務和零件的企業。自2017年起,它開始致力於研究如何實現設備的自主生產,並在近幾年開始將產品推向市場。

在生產現場,工作人員向我展示了貼膜設備,這種設備用於為一種名為「晶圓」的圓形基板上貼裝金屬薄膜。

迄今為止,日本與美國在相關領域佔據了絕大部分的市場份額,但據介紹,這家公司成功研發出了滿足台積電等企業需求的最尖端設備。

據悉,通常情況下設備在投入實際運用前,需要花費數年時間進行測試,且這一期間將花費相當高昂的費用,但經濟部在這一方面為該公司提供了資金援助。

這家公司的CEO出身於美國生產設備製造商,他充滿自信地表示,今後也將透過“產官合作”,在研發競爭中取得主導地位。

天虹科技的執行長易錦良在訪談中談到:「因為有資金援助,所以才能靈活地使用公司收益,同時還可以分散資金方面的風險。另外,如果有更多的企業加入進來,那麼供應網路就會更加堅牢,台灣的半導體產業整體都會提高。”

如何看待台灣的半導體產業提升戰

圍繞著尖端半導體,美國等國向台灣提出「生產分散化」的要求,台灣也在一定程度上給予了配合。但同時,我們也能看出,台灣正逐步推進半導體生產向本土集結。該如何看待這截然相反的兩種趨勢呢?

日本貿易振興機構亞洲經濟研究所的高級主任調查研究員佐藤幸人分析稱:「從2010年代末期開始,美中兩國之間不斷展開著競爭。在此背景下,基於風險方面的考慮,美國想對集結於台灣的半導體生產、尤其是邏輯晶片的生產進行分散。因為台灣在安全等多個領域高度依賴美國,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必須接受(美國的要求)。台灣一邊在摸索政治要求和經濟目標之間的平衡,一邊掌控著政策的方向。”

台灣的苦惱與決心
如前文所述,時至今日,半導體不再單純作為零件而存在,它已然成為了與國家戰略息息相關的戰略物資。對美國而言,尖端半導體也是研發新型武器時不可或缺的組件之一,因此美國的對華強硬姿態或許短期之內不會改變。

我感覺台灣把對美關係放在重要位置的同時,將半導體當作是保護自身的“盾”,以圖降低與中國大陸等發生衝突的可能性,把“矽盾(Silicon Shield)”的概念定位為提升半導體產業的理由之一。

我切身體會到,圍繞著「是分散還是集結」這一課題,台灣雖然苦惱於其所面臨的國際形勢,但它仍然懷著堅強的決心,積極推動著尖端半導體的研發工作。

                               【轉載自NHK日本廣播電台】2023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