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工程師曾助推中國晶片行業,如今他們正在離開
↑圖上說明:位於台灣新竹的台積電總部。
台灣台北——一家中國的半導體公司提供的工作機會很有吸引力。薪水更高。還可以公費出差去考察新技術。
但對凱文·李來說,開出的條件再好,還是不如他在台灣一家全球領先的晶片製造商上班體面。2018年,中國政府大力發展半導體行業之際,凱文·李迫不及待地搬到中國東北,成為一波企業遷徙潮中的一員。
兩年後,隨著新冠疫情席捲中國,全球緊張局勢加劇,他回到了台灣。其他一些掌握高技能的台灣工程師也紛紛打道回府。
對許多人來說,嚴格的防疫措施已經夠令人煩了。地緣政治使得工作變得更加讓人焦慮,因為中國越來越強烈地提出對民主自治的台灣的主權要求。台灣政府開始勸阻工程師前往中國工作,擔心他們帶走專業情報。
「過去(中國工作)的人,就是一些帶機密換財富的小人,」40歲的凱文·李說。「有想脫離在台灣工作壓力的人,有認真想去拓荒的人。」
吸引台灣工程人才到中國、為希望參與全球競爭但處於落後的中國半導體企業提供人才管道的前景正在迅速消失。
在美中激烈的地緣政治競爭中,半導體現在是至關重要的戰略資產。隨著華盛頓試圖削弱中國製造先進晶片的能力,世界上最大的高端半導體生產地——台灣——發現自己處於一些人所謂的21世紀版軍備競賽的中心。雖然拜登總統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本週舉行的雙方首次面對面會晤中採取了較為溫和的語氣,但很明顯,台灣仍然是兩國之間一個嚴重的爭議點。
台灣自身在華盛頓也面臨著日益加劇的不安。商務部長吉娜·雷蒙多等人表示,雖然美國繼續在軍事上支持台灣,但它需要在先進武器所需的晶片方面減少對這個民主島嶼的依賴。

拜登政府上個月對中國晶片行業實施全面禁令,將台灣主要的晶片製造商台積電推到了可能出現的全球供應鏈擾動的前沿。此外,拜登政府還向台積電施壓,要求它在亞利桑那州設廠,幫助美國實現晶片來源的多元化。
北京抨擊了美國的新舉措,稱它們「不僅損害了中國企業的合法權益,也會對美國企業造成嚴重影響」。中國政府正在半導體等關鍵領域推行自力更生戰略,預計它將以可能波及台積電的方式進行報復。
例如,中國政府可以禁止在中國建立數據中心的美國公司使用台積電生產的高端晶片,台灣前立法委員、現就職於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的許毓仁表示。
台積電錶示,到目前為止,新規定的影響有限。政府給予該公司為期一年的豁免,允許其繼續擴大在南京的生產設施。台積電在上海也有一家工廠。
但華盛頓禁止擁有美國國籍或綠卡的中國大陸和台灣工程師在中國的晶片製造工廠工作。許毓仁說,這項禁令將迫使大約200名大陸和台灣工程師離開中國或放棄其美國公民身份。
「這讓每一個在中國半導體行業工作的台灣人都產生了寒蟬效應。所有人都很緊張,」許毓仁說。「如果美國政府情報機構認為你侵犯了美國的安全,要逮捕你,怎麼辦?」
多年來,中國大陸一直在挖走台灣的半導體工程師,這些工程師通常擁有博士學位,對維持世界上最先進的晶片製造工廠的運轉至關重要。

根據獨立組織台灣經濟研究院的數據,2019年,約有3000名台灣半導體工程師在中國大陸工作,占該行業勞動力中四萬名核心工程師的近10%。
少數高管也加入了中國競爭對手的公司,包括中國最負盛名的中芯國際,其總部位於上海。中芯國際的主要股東包括了政府實體,五角大廈對中芯國際與中國軍方有聯繫表示了擔憂。中芯國際沒有回應記者的置評請求。
台積電的前高管梁孟松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工程師,曾任公司研發總監,2017年加入中芯國際,擔任聯席首席執行官。去年,中國官方媒體報導稱,梁孟松帶領一個工程師團隊開發了中芯國際的七納米晶片技術,這比中芯國際之前生產的晶片更先進,是一項突如其來的突破,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拜登政府宣布新規定。
台積電另一位前高管蔣尚義曾希望在這家上海公司研究一種生產微晶片的新方法。在今年接受加州計算機歷史博物館採訪時,他表示,去中國是他做過的「一件蠢事」。蔣尚義去年離開了中芯國際。
曾在高盛擔任科技行業合伙人的台灣經濟學家林夏如說,對台灣工程師來說,在大陸公司工作一直是件冒險的事。「人們會說,『你去過那裡嗎?』」她說。「很快,就會像去冷戰時期的蘇聯一樣。」
31歲的伊芳·王在中國找了一份工作,以擴大自己在台積電以外的經驗。
幾家獵頭公司給她提供了機會,但她最終選擇了一家設在中國的美國公司。她想,如果她去了一家中國公司,回台灣後她的聲譽可能會受損。

「有的台灣半導體公司會對之前在中國的工作經驗有疑慮,」伊芳·王說,她也在新冠疫情暴發時返回了台灣。
隨著中國大陸工業的進步,台灣已開始採取措施,阻止人才流失,保護一個核心經濟驅動力。台灣經濟去年增長超過6%,部分原因是全球對半導體的需求激增。
30歲的台灣工程師金·張(音)在中國南方工作了一年,工資翻了一番。他說,他理解台灣對其年輕工程師為中國經濟增長做出貢獻而日益感到不安。
「我認為我們在中國工作不應該受到限制,」金·張說。「但從台灣政府的角度來看,如果中國大陸經濟增長是因為其不斷增長的半導體產業,那麼台灣的經濟形勢可能會受到威脅。」
根據2021年初出台的規定,台灣獵頭公司不得發布關於中國微晶片行業的招聘廣告。台灣法務部成立了一個特別工作組,會受命突查在台運營的中國企業。這些中國企業被懷疑是為招聘當地工程師到中國工作而設的幌子;台灣政府9月表示,自去年以來,已經起訴了40多起挖角和竊密案件。
一位名叫麥可·盧(音)的獵頭表示,大部分挖角行為都與試圖獲取台灣專業技能的中國企業有關,它們會將這些知識應用到自己的工廠,然後解僱工人。

「大陸的企業文化就是三個字:養套殺,」麥可·盧說。「先培養你,在你身上花很多錢和資源,然後竊取你的技術,最後解僱你。」
那位回國的工程師凱文·李曾在台灣半導體行業一路摸爬滾打。在加入新竹科學園——該園區有時被稱為台灣「矽谷」,從首都台北乘高鐵30分鐘即可抵達——的台積電總部之前,他曾在規模較小的企業做過四份工作。
台積電是台灣的驕傲。其主樓坐落於蔥鬱樹林之中,來訪者會看到一個醒目的標誌,上面寫著公司創始人張忠謀的名字。現年91歲的張忠謀是台灣的億萬富豪之一,在中國長大,曾就讀於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在1987年創辦台積電之前,他曾在德州儀器工作。
當凱文·李來到台積電,他說感覺自己很幸運,但發現在代工廠裡幹活的日子很艱苦。
「我在台積時有『小螺絲釘』的感受,」凱文·李說。「到中國是期待一個沒有陳舊框架的束縛,可以放手去幹。」
目前,凱文·李留在台灣,為一家在台運營的美國晶片企業工作,他支持高漲的愛國情緒,也崇尚個體自由的精神。
「台灣工作的優點就是不用擔心官員一轉念就收掉,」他說。「自由的空氣也很重要,至少我可以隨便看各種批評兩岸的節目,不用擔心被抓。」
【轉載自紐約時報】 2022年11月17日
又有德國議員訪台! 國防、晶片背景引關注
台德關係近期漸增溫,德國民間最大友台團體「德台協會」會長法柏(Dr. Marcus Faber)與副會長貝克(Dr. Holger Becker)本週低調訪台,兩人皆為德國國會執政聯盟議員。面對中國可能侵略台灣,法柏對德國媒體「世界報」表示,德國雖無法在軍事上做出貢獻,然而可以透過制定自身經貿措施,與歐洲夥伴進行協調,讓中國注意到部分內容;訊息必須十分明確:「別動手、別發動侵略、別進行攻擊,否則中國會付出無比高昂的代價。」
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412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