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猴新聞網

AKAU NEWS

迎接超高齡社會

迎接超高齡社會

衛福部國健署資料顯示台灣將在二○二五年成為「超高齡社會」,即六十五歲以上的高齡者占總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人口紅利則於二○二八年消失。

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六十五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百分之七時,稱為「高齡化社會」,百分之十四為「高齡社會」,百分之二十則為「超高齡社會」;三年後,台灣每五個人之中,就有一位是六十五歲以上的高齡者。

人口紅利是指十五歲至六十四歲的工作年齡人口占總人口的比率高於百分之六十六點七,扶養比小於百之五十。扶養比是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加十四歲以下的幼年人口占工作年齡人口的比例。隨著高齡人口的增加,台灣將在六年後失去人口紅利,勞動力逐漸降低,社會與經濟負擔相對變重。

台灣人口結構的變化除了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之外,更值得關注的是台灣「變老」的速度非常快。從一九九三年高齡化社會進入到二○二五年的超高齡社會,台灣只用了三十二年的時間,法國是一百五十六年、挪威一百四十二年、美國九十二年,就連全球最老(高齡人口比例最高)的日本,也花了三十五年。相形之下,台灣人口結構高齡化來得又急又猛,因應的時間非常短促。

然而高齡人口大爆炸的現象已近在眼前,相關因應政策的規畫與推動卻亟待加強。以年底九合一大選為例,儘管多位候選人提出了高齡政見,但由於台灣主流思惟是將老年階段視為問題而非機會,因此這些政見幾乎都只偏重於「發放老人津貼」和「提撥更多預算給長照」等方式,也就是以「照顧」的角度訂定高齡政策,創造或開發高齡者潛能的政見,甚為少見。

而一次性發給一筆金額相對有限的津貼,對提升高齡者的福祉究竟能發揮多大的效益,實有待商榷;不過,為了爭取眼前立即可以看到的選票,許多候選人都提出了類似的政見,而且就像過往的「老農津貼」一樣,候選人「輸人不輸陣」,爭相加碼或放寬補貼資格,結果是大量占掉高齡預算的比率,影響其他與高齡福祉相關政策的實施空間。

聯合國的「二○三○老人政策綱領」中提到,與高齡者相關的公共政策應符合五大原則:獨立、參與、照顧、自我實現與尊嚴;WHO根據前述原則,也提出了活躍老化的老年政策參考架構,重點是促進老年時期的生活品質,其中教育扮演了關鍵的角色,因為高齡者參與終身學習可以提升社會調適能力,不但減少老化速度,還可發揮高齡人力資源的積極貢獻。

而儘管台灣的高齡人口正快速增加,高齡教育顯然並未受到政府政策的重視。資料顯示,兩歲至五歲幼兒學齡前的教育,每人平均可以分配到六點九萬元,而以五十五歲人上民眾為對象的樂齡教育預算,平均每人只分配到三十六點四元,高齡教育經費僅為學齡前教育的百分之零點○五,樂齡教育實在是太不受重視了。

超高齡社會急速來臨,政府的高齡政策必須調整,如高齡教育幫助長者鍛鍊身、心、腦的健康,延緩老化,既可以節省國家醫療資源,又可提升高齡者晚年生活的品質與幸福感,比起發放老人津貼之類的煙火式政策更有價值,相關政府官員請三思。

                        【轉載自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