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美國為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發言

聯合國大會每年行禮如儀,即使能夠取得的決議,其執行效果與約束能力非常有限。但今年因為俄烏戰爭,至今戰事未歇,估計各國聲援烏克蘭的發聲必然會是主調。
聯合國大會在開幕之前,人權委員會突然公布中國大陸的新疆人權調查報告,指中國在新疆西部的再教育營對維吾爾族及穆斯林有危害人類罪之嫌,而主事調查的聯合國高級專員巴舍萊在發表後幾分鐘,即依計畫離職,顯示此報告之敏感。中國大陸是否藉此反彈,值得觀察。
至於中華民國台灣,政府每年的工作重點僅在統計共有幾個友邦在大會上為我國聲援。在國民黨交出政權前,仍有二十五個邦交國;在民進黨政府上台後,目前僅剩十四個邦交國。而每年仍會在聯合國為台灣發聲的國家,可說屈指可數,至於聯合國會議本身,幾乎與台灣無關。但今年因為八月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引發中共圍台軍演,甚至發布史上第三份對台政策白皮書,使海峽兩岸的緊張關係會否提上聯合國這個國際舞台,自是引人注目。
另一台灣關注的是美國國會已通過《台灣政策法案》將送院會審查。所謂《台灣政策法案》乃外交委員會民主黨參議員梅南德茲與共和黨參議員葛理漢聯手提案,提案人號稱該案是《台灣關係法》一九七九年實施以來,對台法案最大幅度的檢討和調整,將使美國長期的對台政策從「戰略模糊」走向「戰略清晰」。
美國長期以來對台政策主要依據《台灣關係法》與雷根時代的《六項保證》,對於協防台灣的軍售,以及保持雙方非官方往來,持續創造性模糊空間,使華盛頓與北京仍可相安無事,彼此尚可維持現狀,各說各話。但依《台灣政策法案》已知的內容,可能把美國對台灣關係提升至「準官方」或「準同盟」地位,例如將我駐美代表處改名為「台灣代表處」、改進軍售流程、提升雙方官員往來等等,基本上是將台灣整個納入美國的戰略框架。
兩位提案參議員曾在今年四月訪台,回美後即提出該案,但被行政部門在六月擋下。其中葛理漢在拜會蔡英文總統時,即當面提出採購波音客機的要求,府方先前還含糊以對,果不其然華航日前終於證實這筆四十六億美元的購機案。先且不論其中是否藏有貓膩,國人似應更理性冷靜看待此案。
美國與台灣在十一月皆有選舉,各黨派藉機操作議題,皆有其個人利益或黨派考量。台灣當然樂見美國的友台助台動作,但其考慮點究竟從何出發,應該深究,裴洛西訪台固然創造了台灣在國際的能見度,但引起中共對台全面軍演,進而藉此一舉抹去海峽中線的長期默契,甚至激出第三份語帶威脅的對台白皮書,最後究竟誰是贏家?
立法院跨黨派立委刻正在美訪問;在此之前,美國幾乎每周都有議員團和州長團訪台,試問:台美關係可因此視為巔峰?而美中台關係,又是為何如此緊張?當中誰是收割者,大家心裡有數。美國如果真是好朋友,請不要老把台灣推到前線,可以認真考慮利用聯合國開會期間結結實實的正式發言,讓中華民國有意義的參與聯合國或世衛組織,這比另立一個提高兩岸緊張的《台灣政策法案》要實際多了。
【轉載自人間福報】2022.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