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投降後的十年,戰爭在亞洲大陸爆發
↑圖說:1951年5月,在中國進攻後撤退的韓國士兵。 BERNARD ULLMANN/AFP VIA GETTY IMAGES
SHEILA MIYOSHI JAGER
《大陸爆發——1945-1955年戰後亞洲的去殖民化、內戰和大屠殺》,作者羅納德·H·斯佩克特
1945年9月2日清晨,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登上美國「密蘇里號」戰艦主持「二戰」日本投降儀式。在九個同盟國的代表中,有一群戰敗的殖民官員。向日本投降並交出馬來亞的白思華中將也在場。菲利普·勒克萊爾將軍也在那裡,他是「歐洲戰爭的英雄,最近被派去收拾法屬印度支那的殘局」。根據羅納德·H·斯佩克特的精彩新書《大陸爆發》,這些人的出現可能是麥克阿瑟「強調完全否定日本早期軍事勝利」的方式。但這也可能是他「表明被剝奪的帝國勢力決心收回其殖民地」的方式。
究竟是哪個?在日本稱霸亞洲大陸的雄心壯志破滅後的十年裡,東亞和東南亞成為全球最暴力的地區。印度支那和印度尼西亞爆發民族主義戰爭,中國和朝鮮半島也陷入了暴力、自相殘殺的衝突。估計有250萬戰鬥人員在中國內戰中喪生,約80萬人在朝鮮戰爭中喪生,約40萬人在法屬印度支那戰爭中喪生,至少5萬人在印度尼西亞獨立戰爭中喪生。至於平民,中國有多達1600萬人喪生,韓國500萬人,印度尼西亞30萬人。
但正如斯佩克特的書中所揭示的,這場血腥混亂的根源很複雜。1945年之後數年的解放戰爭具有內戰的特徵,遠非隨舊殖民列強試圖收復昔日帝國而來的「反對白人至上鬥爭」。
前佔領土的人民對他們的後殖民未來有著截然不同的看法,這也有助於解釋大部分戰鬥的血腥。朋友和敵人變得難以區分。
甚至被擊敗的日本人也參與其中。相當一部分人與民族主義者合作,提供武器、彈藥和戰術訓練,為印度尼西亞獨立而戰。還有人在越南與越盟並肩作戰,對抗法國人和英國人。胡志明經常歡迎日本的幫助,這意味著壓制他的越南對手。
在同日本進行了長達八年的殘酷戰爭之後,蔣介石在1945-1946年間與日本達成了祕密交易,並實際上讓一些日本軍隊對抗中國共產黨——正是在1937年至1945年同樣參加抗日戰爭的共產黨人。
與此同時,在1945年半島分裂後,在蘇聯佔領的北部地區受到朝鮮同胞迫害後,相當數量的韓國基督徒變成了激烈的反共分子。這些堅定的反共分子向南逃跑,與美國人並肩作戰,幫助領導了在「第一次」朝鮮戰爭(1948-50年)的最初戰鬥中,對左翼叛亂分子的血腥鎮壓運動。
斯佩克特是喬治華盛頓大學歷史與國際關係的榮休教授,他出色地再現了戰後亞洲不受控制且異常複雜的歷史。有觀點認為,暴力是冷戰代理人的事情,他對此持謹慎態度。「可能正準確的說法是,冷戰不是蔓延到亞洲;而是被邀請到亞洲。」各方都尋求美國和蘇聯的物質支持,而兩個超級大國都不希望這些內部衝突升級為全球戰爭。
雖然該地區的政治逐漸穩定下來,但在亞太地區目前最危險的兩個爆發點台灣海峽和朝鮮半島,人們仍能持續感知這段暴力歷史的遺留問題。斯佩克特這本扣人心弦的書揭示了這些內戰的潛在動機。在這個過程中,他幫助我們理解為什麼這些衝突的遺產今天仍然存在。
【轉載自紐約時報中文網】 2022年9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