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猴新聞網

AKAU NEWS

南向政策與柬埔寨

南向政策與柬埔寨

從李登輝、陳水扁到現任的蔡英文總統,南向政策已是第三度被提出來,並均以經貿為發展的核心,除了鼓勵台商赴海外開疆拓土的用心,也有分散企業過於集中在大陸投資的用意。

台灣年輕人受高薪誘惑,前往柬埔寨工作卻爆發遭虐乃至轉賣事件,不僅駭人聽聞,重點擺在經濟層面的政策,尚未繳出成績,而其他面向的問題卻是暗潮洶湧,不利於台灣與新南向國家關係的發展。

自二○一七年開始推動的新南向政策,之所以表現亮眼,主因是爆發了美中貿易戰,帶動供應鏈的移轉。貿易戰之後進一步升格為科技戰與金融戰,備援生產基地也調整為長期生產據點,以去年為例,全年出口到新南向國家的金額,高達八百五十億美元,創下新高紀錄,台商對新南向國家新增的投資金額,也衝破五十億美元大關,透過投資帶動貿易滾動發展,相信彼此關係還在繼續升溫。

新南向在金融面的表現同樣良好,柬埔寨就是最大的亮點所在,部分台資銀行設於柬國首都金邊的據點,已取代香港分行,成為最賺錢的海外金雞母。究其原因,除了台商與在地企業的授信業務,當地消費金融也貢獻甚多,加上美元流通、外匯自由度高,且不排斥外資銀行參與,確實提供國銀很大的發揮空間。

新南向不論直接投資、雙邊貿易或金融業務,在與經貿有關的各個面向,企業都可在不同國度裡,找到發展的新機會,可是經貿之外的其他領域問題重重,卻鮮少引來關注,這次事件是因涉及人身安全,才被放大凸顯了出來。痛定思痛之餘,應藉此機會深入檢討政策的發展過程,盡快予以調整和補強。

政府加把勁在東協主要地區設立據點,協助台商和企業處理問題,尤為當務之急。以這次事件為例,處理上,我方涉外系統是透過駐胡志明代表處輾轉幫忙,而台北方面的溝通,則是透過越南駐台代表處提供協助,相較於雙邊經貿往來熱絡的現況,部分營救行動,還是透過立委與動員在地台商的關係才達成。此一現象實在匪夷所思。

連大陸國台辦也注意到此現象,主動呼籲碰上困難的台灣民眾,可以到中國大使館反映問題,相信政府部門對此發展決不樂見,可是迫於問題的急迫與棘手,也只能透過協議管道,與中方合作。

我們要說的是,南向發展不能「唯利是圖」,要以建立共榮共存夥伴關係的心態前進。不可諱言,台灣與東協諸國的互動過程中,多只從本位思考問題,例如去年胡志明市曾因疫情而封城,企業無法生產,為了滿足海外訂單的需求,彼此妥協出「三就地政策」,讓員工就地生產、就地吃飯、就地睡覺。解封之後,大批的員工受不了而一去不復返,導致現在南越許多的企業,都面臨缺工問題。企業家不能設身處地幫員工著想,結果就是處理了短期的困擾,也創造了長期的問題。

而台商也必須體認,到一個新的地區設廠經營,要展現對在地的關懷,對於地方的人文、風俗、民情與宗教信仰,都要能理解尊重甚至融入其中,唯有落地生根才能建立起長久的合作關係。

            【轉載自人間福報】2022.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