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怎樣與新冠病毒「共存」?
在基本上全面解除防疫限制的地方,比如英國和歐洲幾個國家,一旦發現自己有感染症狀,無論是新冠還是流感,都應該呆在家裏,避免感染別人,尤其應該遠離易受感染的和脆弱人群。
皮姆報道說,疫苗持續更新,針對變異株的疫苗也呼之欲出,大規模接種可能以某種形式常規化,比如每年流行季節前接種新冠疫苗,就像打流感疫苗一樣,或者「二合一」,增強免疫力。
UCL 的佩格爾教授在《對話》雜誌上撰文指出,過去150年來,人類在公共衛生保健領域的進步巨大,針對營養不良、傳染病流行、環境污染、被動吸煙和交通安全等公共問題制定的法律和政策解決方案不斷改進。新冠也一樣。
她列出實現與新冠長期共存世界需要做出的八個改變:
改進室內空氣質量,盡可能像在戶外一樣安全。這涉及建築設計和基礎設施的更新,改善通風、過濾和空氣清潔程度。
疫苗始終至關重要。不但需要盡快全球普及接種,還需要不斷研發、更新疫苗,能夠有效應對病毒變異,效力更持久、免疫保護更高。
建立和完善對新冠病毒及其變異株和其他新的傳染疾病的全球監測系統,這樣才能及時發現並應對疫情變化。
在已有傳染病常規監測和防疫系統中增加對Covid 感染的永久監測,類似於流感和麻疹等疾病的監測防疫。
對新冠長期症狀深入研究,加深理解,在此基礎上完善預防和治療方案。
改進現有醫療衛生系統,提高在秋冬季節流感、新冠等流行高峰時段的應對能力。
為弱勢群體建立完善的保護系統。這涉及對健康、住房、工作場所、病假工資和教育培訓等領域的投資,減少醫療保健領域的不平等,從而達到減少病毒大規模傳播風險和死亡、提高公共衛生整體水平的目的。
建立應對未來新冠大流行的統籌方案,包括國家級別的監測系統,能夠快速識別疫情及其造成的公共健康問題、免疫逃避等,使應對疫情的行動更及時、有效,避免長時間的旅行禁制、居家隔離、封城等緊急措施。
歷史表明,病毒不會迅速從人類社會消失,但生命科學進步和公共衛生方案的與時俱進使得人類應對疾病挑戰的能力也不斷提高。
【轉載自法國廣播電台】 23/06/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