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猴新聞網

AKAU NEWS

新埤鄉應如何留住鄉親的戶口?

新埤鄉應如何留住鄉親的戶口?

為「錢」進新埤!並非辦法,讓新埤 進「錢」才能永久

新埤鄉劃分在客家六堆的「左堆」,以前「排球」這個團隊運動就是六堆運動會象徵團結的重要項目,現在在曾文農工任教的前國手戴家瑞便是新埤子弟,隨著六堆人口漸少,新埤人口也跟的少了,到底是「池水淺了,魚跟著少了;還是魚少了,所以池水淺了。」,這就須要人類學家去研究了,怪老我也看攏嘸。

難道每次到選前發個錢就為多幾席鄉民代表,多幾個人領錢就好嗎?整個鄉好像都沒有凝聚力才是關鍵吧!沒有新埤共識、沒有推動新埤的核心,沒落是理所當然的。

究其根本,就是要找回象徵新埤的精神,而教育就是重塑新埤子弟鄉土情的重心,若能設立「新埤客家文化實驗學校」望其名就知其義,重拾「儉樸、上進、勤勞、愛讀書」的客家魂。期望在多元文化之下,展現屏東的多元包容,在臺灣尾翻轉成為台灣在地文化的翹楚。

怪老年紀大,仍惦記自己家鄉的發展,尤其是教育,於是對「類三板老師」們之流,深感厭惡,因為此等人耽誤了我家鄉的未來。新埤的鄉名與我怪老家鄉的鄉名都掛有相同的「新」字所以令我怪老也關心起新埤鄉來,新埤出了不少名人如林亮雲監委、葉炳輝副議長等等,名人不勝枚舉,要歸功於客家族群的硬頸精神,和自古以來客家人非常重視孩童的教育,為國育才可不少。

有次在偶然的機會碰到一位客家大老他是客委會委員,他對怪老說:「前陣子他到新埤鄉考查,鄉人對委員表述人口流失嚴重,鄉代表的席次可能會從11席銳減到7席!」。怪老聞言即時回應的表示是「戶口」流失並非「人口」流失,委員問何以故?我回說:因為孩子的教育,有不少家長寧捨近求遠的把戶口搬遷到鄰近的其他鄉鎮以方便就讀。於是建議若要新埤「繁榮」起來則應先從振興教育做起,也就是把新埤國中改造為「新埤客家文化實驗學校」,同時兼併兩所國小一所當南來北往休憩用餐的場地、另一所空間騰出當安養院,能如此不幾年新埤的繁榮預期必能到來。

新埤鄉的客家子弟不願到新埤國中就讀並非全然是老師的問題(目前新埤國中的學生僅有25名學生分成3個年級3班共25名,教師11位、員工3人加上校長共15人「開銷實在」過大!目前全鄉4所小學1-6年級學生總數為209名。依這學生數209/6來看每年最起碼也有30位學生會到國中報到入學,何以平均每年只有24/3=8名學生就讀?差距未免太大了吧!),新埤國中的老師們個個敬業樂群,努力授課為鄉人有目共睹,只為顧全學校的「面子」,要讓新埤的國小應屆畢業生能留鄉就讀,老師們及校長都自動「出馬」利用時間去家庭訪視,也獲得學生家長允諾要把學生送到新埤國中就讀(據了解已有17名新生會來報到,數字雖不多,但也算是有了亮眼的「成績」了),截至目前為止,他們仍在繼續努力招募學生中。學生數長久以來會如此的少當然跟少子化也有關係,回顧新埤國中創辦初期學生數每年級為6-7班、每班學生數約50名上下,何以近年來每下愈況?其實如此的現狀光靠老師的努力爭取生源顯然還不夠,還須要全鄉鄉民的支持加上本鄉的「政治人士」也要出點力氣,多方爭取讓新埤國中重整旗鼓,恢復以往的雄風。只要同心協力必能達成,同時也能吸引其他鄉鎮的客家學生前來就讀。

如今戶口外流嚴重,問題根源就是地方發展遲緩沒有就業機會,學校教育沒有特色,學生沒有好的學習成果,久而久之,隨著學生外移,對家鄉的感情就淡了,對家鄉事務也變得「無要無緊」。於是,如何鞏固在地人口和生源,才是鄉公所的當務之急,單靠遷移戶口「發錢」引來的人,對地方是沒有感情的,無助於新埤的長久發展,若能整合學校成一貫的特色「中小學」,將位於新埤鄉中心的新埤及大成2所國小合併到國中去,兩校校地作為「地方創生」的基地,統合新埤的發展軸線,必能促發地方生機。

為「錢」進新埤,是一時的;若是到新埤就能賺到「錢」才是新埤能脫胎換骨,長久發展之道。怪老我因為早年在潮州任教時,有幸跟一位住建功的張和夫老師特別有緣形同弟兄,所以對客家人印象很好,希望六堆客家硬頸精神仍然能扮演台灣文化中重要的一脈,因此也殷殷期望每個客家鄉鎮能好好經營,由客家人自古以來最重視的教育著手,走出屬客家自己的路才是最實在。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振興客家文化要從教育扎根

屏東新埤最後九天大撒幣搶人 不分老幼設籍現領1200元

https://udn.com/news/story/7327/6333023